来源:
近年来,我国汽车业迅猛发展,200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570万辆,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主要的汽车出口国之一。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2020年车用石油将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的62%以上。目前,我们已经越来越感到了石油供应的日益紧张,同时,车用石油消耗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这充分表明,我国所面临的石油安全与交通能源问题将来势更猛,影响更大,挑战更加严峻。因此,实现我国交通能源的系统转型是大势所趋。目前,全球正面临一场新的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变革,以替代燃料和混合动力为代表的各种新型汽车能源动力技术迅猛发展,预示着人类将进入后石油时代和能源动力技术创新突破的新时代。我国汽车所处的这一技术变革时期为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变革提供了历史机遇。
机遇一:中国的资源和能源状况适合发展新能源交通动力系统。中国缺油、少气、多煤,这一结构特点给交通能源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基于各种资源特点的多种替代燃料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地域辽阔和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基于煤炭的燃料工业、基于生物质的农业能源和基于天然气的各种气体燃料技术,从而实现交通能源来源的多样化。同时,从我国城乡布局来看,城市模式以大城市群为主要特点,汽车燃料基础设施比较集中,有利于燃料清洁化管理和监督。我国广大农村,随地区不同,其一次能源资源特点也不同,这比较适合发展一次能源来源多样化、燃料制取和消费当地化的燃料供应体系。
机遇二:我国具有实现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变革的后发优势。从我国汽车发展阶段来看,具有后发优势。尽管发达国家政府均大力推动各种代用燃料汽车的应用和向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转型,但是其传统汽车产业庞大,石油基础设施完善,消费习惯难以改变,实施转型社会成本高昂,转型难度很大。而我国汽车工业刚刚发展起来,汽车普及率低,因而在汽车动力系统发展战略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相对常规汽车而言,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政策得当,可以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转型。
机遇三:实施汽车动力系统变革,是多年来我国发展清洁汽车和电动汽车成功实践的战略总结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对我国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实现我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考虑,“九五”期间,科技部会同有关部委组织实施了“清洁汽车行动”,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国已有燃气汽车22万辆,加气站700余座,年替代石油150万吨。而且,天然气汽车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预计今后几年将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十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实施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投入8.8亿元,是最大的科技专项之一。全国200多家单位、2000多名骨干人员直接参与实施,初步形成了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目前,小型纯电动车辆已经开始小规模产业化,混合动力汽车已有多个车型通过国家认证成为产品,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示范考核运行阶段。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系统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这为我国汽车动力转型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人才和实践基础。
相关阅读: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