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外包已经成为当前一些自主品牌的“捷径”,由幕后走到前台,有些车型甚至直言不讳地对外声称或在宣传资料中写明是委托某外国设计公司设计的。不仅如此,就连工程设计也交给海外全包了,称这是交钥匙工程。对于这种做法有人描述为,省时省力,就是不省钱。
汽车设计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由于舆论的夸大(设计难度),以及在传播理念上(深不可测)过于渲染,被人为地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知之不多)。而在不少外国汽车公司看来,利用公开的设计资源(委托设计公司咨询包括模型设计制作),属于花钱买思想(创意)的一种参考,是对自己(企业)设计补充的一种方式或途径,最终的设计还得依靠自己的判断和能力来完成,否则又怎么来体现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个性?
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
“中国汽车正进入一个充分竞争时代,需要设计来支撑。”
业内人士不回避汽车设计走俏的关键是市场的拉动。对厂商来说,是产品竞争驱动的必然趋势。问题是,在众多厂商推出的汽车中又有多少是能让市场接受的呢?
长期以来,对于模仿与抄袭很难界定,官司不断,尽管不少媒体公开点名有些车型就是抄袭,不少汽车论坛也在声讨抄袭之风的危害,但收效甚微,置若罔闻。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又说明了什么?
设计外包成风
在去年北京国际车展上,有人作过统计,外包式的自主品牌不少,相当一部分的自主品牌都与国外设计公司有合作的关系。内行人说,说穿了外形设计请老外代劳,是出于对市场的考虑(外观设计占了外包的大头),有的是“借腹生子”(利用国外成熟车型挂上自主的品牌),想尽各种方式贴上自主的牌子就自主了。
这样的自主品牌,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货真价实的不多,含金量高的不多,有特色的不多。这是什么原因?
如在车展上,一家以生产商用车出名的汽车企业也推出两款概念车,一眼就能看出,这完全是外国人的理念,并没有中国元素在里面。事后,记者在一份资料中看到,这两款概念车出现在一家日本设计公司的“成果”介绍中。类似情况已经不少。对国内缺乏设计能力的企业要打自主创新牌,挤入轿车领域,选择外包成为捷径(主要考虑到市场的卖点,还能找到自主开发的理由)。问题是,这些设计都似曾相识,低水平重复。
从车展中了解到,有的境外设计公司已经把“设计当作商品”再兜售给中国的汽车企业,尽管贴上了“度身定造”的标签,但如果仔细研究就不难看出有雷同之处的痕迹。有的干脆就是“照搬”,或拷贝不走样。迎合与妥协,甚至卖弄,消解了设计本身的属性。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设计(价值)有时很难判断,没有定量的界定依据。由于客户对设计理解差异很大,甚至不专业,这就为设计业中的滥竽充数提供了机会。所以,有人说,设计行业和广告咨询业一样,都很“糨糊”,不光内资企业有,外资企业也有。如上海某外资设计公司挂的是设计公司招牌,实际上是个皮包公司,就连起码的造型室都没有。这样的设计机构在上海很多。所以,设计公司的依附性也就可见一斑。
有人在北京车展现场做过对比(用录像和照片),自主品牌的模仿设计占40%~70%(外观和内饰)。其中不少仿制设计都是出自外国设计公司之手(厂家介绍)。但比较直观的是,一些靠“模仿秀”尝到甜头的厂家更是毫不顾忌地“整车复制”,从微型车到SUV,再到轿车和跑车。这种拿来主义的车型有些企业已经上瘾。即便是迎合了低端市场的需求,但从品质的角度看还是很难让市场接受,用户也明知是仿冒的,但也不无自嘲地承认,“真的买不起,假的也一样,过把瘾吧”。但也不排除有的是出于经营考虑,买一辆SUV,可以客货两用,又不受城市限行。
此外,一家活跃的厂商公开向用户介绍他们的产品,“这是在花冠平台上设计的车型”,还白纸黑字地写在展示牌上。记者问,这车与花冠平台怎么联系得上?回答是,这是类似于花冠的平台。再追问,此车与花冠有什么关系?回答则支吾起来。
这样的例子不少,无论是车型的模仿,还是在对外传播、产品推介中,那种借势搭船弄巧成拙、出尽洋相的不在少数。如某车只卖5万~6万元,则说是搭载了宝马的发动机,这就难以置信。
巨大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的悬殊;市场超前,产业滞后,乃至竞争无序,市场细分还不充分等,导致汽车行业仿冒成风,司空见惯,尽管受到舆论的压力,但实际上还是我行我素。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