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中国汽车的发展战略研究

ainet.cn   2009年05月20日

当前很多人对中国汽车行业,对入世,说受到了冲击,感到了担心,我认为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不赞同说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生死抉择,面临生存挑战这样的说法。因为,它与我们所了解的事实不相一致。wto不是鬼门关,否则,我们何必费那么大力气争取入世?

 

199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经跟当时的机械局做过系统的调查和测算,当时就得出了结论,就是中国汽车工业能够承受得起关税下降到25%这样的冲击。

 

当前,我认为,我们最紧要的事情是要尽快完成必须的学习和实际的准备。这样,我们才能争取到最优的结果。

 

第一点,考虑当前最紧要事情的四点意见:

 

一、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问题,亟待调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及政府的政策。

 

这样说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第一,全球化的趋势使我们面临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赖,更加市场化的世界。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努力要适应这样一个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对中国的挑战。所以我们国家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和我们整个的管理体制也都在做战略性的大调整。汽车工业当然不能例外。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已经从第二步战略目标转向了第三步战略目标。汽车工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行业。当然,必须要作出它自己的调整。

 

第三,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遗憾。我们还要看到,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汽车工业已经积累了同国外的汽车巨头们在竞争中合作的经验和教训。这一切对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都是宝贵的财富。

 

第四,目前我们中国的汽车保有率还非常低,但是由于汽车保有率迅速增加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非常的显著。比如说,大城市交通拥挤,大城市里的污染,我们的交通事故,已经跟汽车的拥有量十分不相称。这些问题必须要正视和找到解决的办法。第五,二十年来,中国政府对汽车管理的体制和管理的政策做了相当多的努力和变动。在新世纪,我们如何评价中国汽车工业政府政策的得失和体制的变动。如何进行下一步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今天,反刍这个现象都是重要的。

 

第二点,当前,已经具备了调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条件。

 

这样说,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影响中国汽车工业长期发展的一些基本的因素的态势已经清晰。具体讲有这样几点。

 

一、中国对待全球化的态度十分明确。这就是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在更广泛的领域里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这样的一个大政方针,决定了中国汽车工业总的走向,决定了对开放市场的基本态度。

 

二、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态势现在也很清楚。一个大的态势就是从汽车产品的全球市场一体化已经走向全球生产的一体化。有两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一个是全球汽车巨头并购和重组,家数越来越少。中国有人说是五六家,那么问题就提出来了,中国会不会是第七家。这是一个现象。第二个现象就是随着全球生产一体化的进展,生产产业链的全球配置已经形成新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国如何对待这个新的分工协作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第三,中国经济中长期地发展的趋势也很明确。尽管,中国在未来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还会遭遇很多的风险,但是国内外的所有的经济学家和重要的研究机构都认为中国在今后十几年仍将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第四,加入wto,从客观上所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目标体系。我们可以说,随着wto进程的接近,我们中国将会进入一个改革全面加速的阶段。这就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制度基础。

 

最后,我们都在讲wto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今天,wto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挑战实际上已经非常清楚,甚至于我们可以定量地计算出来。并没有突然袭击的那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第三个问题,从上面这两个大的态势的估计,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几个判断:

 

第一,全球化汽车产业体系,特别是在目前汽车工业全球重组、并购以后,在一个国家里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汽车产业体系,这个可能性越来越小。

 

第二,在国内市场汽车竞争已经国际化的条件下,我们通过自己的调整和汽车重组,建立一个提高我们汽车竞争力的最佳时机已经不多。我们只能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培育我们自己的企业。

 

第三,今后十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将迅速地变现,特别是家用轿车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大,这就为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们目前没有理由放弃汽车工业,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要保留中国所有的汽车企业。

 

第五,大国市场、劳动力成本和制造业的整体能力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还是我们中国最大的优势。

 

第四个问题,我们面临的战略选择。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心态。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考虑汽车工业的发展问题。

 

所以,学习和习惯,用全球的视野来考察我们的汽车工业,来思考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

 

第二,调整目标。我们坦率地讲,中国汽车工业虽然在中央的文件上多次被写为支柱产业,但是至今还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而且这个地位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像计算机、通讯这些新技术的发展速度,它们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已经或者正在超过汽车工业的影响。其他一些产业,比如说房地产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也不比汽车工业逊色。

 

第三,调整模式。这是最近几年来对中国汽车工业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

 

如何评价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的发展模式?我们都知道,二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国际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国际汽车公司在资金、技术、管理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程度的依赖。所以有不少的文章在呼吁,要求保护中国的民族工业,认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巴西化或者拉美化。提出不能沦为西方跨国汽车集团的附庸。有的文章说得更直接,傍大款要小心。这些问题怎么看?我们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一个汽车研究组,他们提出来一个模式,叫做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的模式。这个模式具体讲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应该在wto的框架下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顺应和利用而不是拒绝汽车工业全球化的进程和潮流。通过广泛、深入的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合作,以及通过自身体制、战略和政策的不断地调整,逐步使中国的汽车工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第四,调整政策。汽车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发展,就是在国家不断调整汽车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今天,大家议论的消费政策就是需要调整的政策之一,这是因为汽车消费的主体已经迅速地走向了多元化,汽车消费的性质已经从过去的单纯生产资料转化为耐用消费品。或者说,轿车工业已经从贵族化走向了平民化。在这样的一个大潮流下,消费政策的滞后,必然会束缚汽车工业的开拓和汽车工业的发展。

 

第五,调整环境。这是因为,汽车的使用涉及到国家整个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城市建设,同时也影响国家的能源战略、资源战略、产业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作为中国汽车业内人士,必须主动地考虑和解决这些问题,善于从国家、社会经济这样一个大系统的角度全面地考虑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否则最终的受害者还是汽车工业自己。

 

第六,调整管理。传统体制下的政企合一和转轨时期的行政性审批为主的管理方式,随着进入wto,这些管理方式将越来越不适应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地转变政府的职能,向以引导、协调、监督、服务为主的政府管理方式和体制转化。

 

如果稍微具体讲,就是说要积极地调整国有资本的布局,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安全、质量、技术、环保标准,并且认真地实施,确定中国汽车工业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推进国际合作,制作贸易、投资和汽车对外合作的政策,参与制定国际游戏规则等等这些方面。

 

 

(转载)

标签:中国 汽车 我要反馈 
泰科电子ECK、ECP系列高压直流接触器白皮书下载
亿万克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