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一个集团、两个品牌、共用平台”战略的汽车企业不在少数,从标致/雪铁龙到现代/起亚,从大众/奥迪到丰田/雷克萨斯,甚至国内的上汽集团也开始营造荣威/名爵的双品牌布局。
双品牌共平台布局的优势很明显,节省研发生产费用、挤占竞争对手空间、分散市场风险、彼此相得益彰……采用这种布局的上述跨国企业,规模最小的标致雪铁龙也在全球车企排名第六。毫无疑问,采用双品牌甚至多品牌,正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捷径。
上汽:每个生产基地都是双品牌
上汽与南汽经过1年多的磨合,已经初见成效。日前,MG名爵与荣威也经过“五个统一”,在规划、研发、营销、制造、采购,五个环节上得到充分融合。这一切都表明,上汽的“双品牌时代”在2009年正式起航。
随着2008年底上汽临港基地的落成投产,名爵和荣威品牌不再各自遵循现有生产基地生产,而是依据相应生产平台统一协调,共线生产。按照规划,南京基地将主要生产A级车和小排量发动机,临港基地主要生产A+级车、B级车,如荣威550和下一代750,而仪征基地则主要生产现款750以及双龙品牌车型。
在车市低迷的背景下,平台共享无疑能为企业带来整合优势,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大规模降低成本。对于零部件通用程度较高的名爵和荣威来说,实现共线生产、平台共享也是大势所趋。
两者的优势互补在海外市场体现得更明显,从零开始的荣威品牌尚不足以闯荡欧美,而MG品牌恰恰可以补其短处。在欧洲、美国,MG品牌无论知名度、忠诚度和溢价率都很好,上汽高层此前曾表示,以后不管哪款车,在海外的生产和销售,都将使用MG品牌。2008年10月间面向智利出口悬挂MG标志的荣威750和550只是初步尝试,2009年上汽对海外市场的推进力度更大,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才是其谋划的重要市场。
海马汽车:敲定福仕达/海马双品牌战略
随着2009年一季度福仕达微面的上市,挂福仕达LOGO的微型车与挂海马LOGO的中级车将组成海马双品牌战略。随着同属海马控股旗下的海马海口与海马郑州两个基地间的联手合作,海马汽车的业务范围与品牌内涵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延展。
2007年,海马汽车为完善产业链布局、扩大产能,通过并购重组了郑州轻汽,建立起海马郑州基地,在海马的规划中,海马郑州此后将主要担当起微型车、微型车发动机的自主研发及生产工作,而随着郑州基地第一款新车福仕达微面的面世,海马郑州将正式登上中国车坛舞台。
上海大众:斯柯达发力 2009年押宝双品牌战略
2009年,上海大众显然将继续贯彻双品牌,甚至多品牌战略。除了在A0级市场推出晶锐外,明年还要引进两款车——斯柯达速派和大众Tiguan。其细分市场的对手都将是日系车。前者瞄准雅阁和凯美瑞,后者将会是CRV。
在SUV市场,Tiguan将是大众在国内推出的第一款车;而在B级车区间,速派不仅能弥补帕萨特领驭车型相对较老的缺陷,同时也与之形成互补,继续保持双品牌战略。
对于2009年的预期,上海大众旗下两大品牌将会面临不同的境遇。对于大众品牌来说,由于桑塔纳志俊已经挪至南京生产,在产能上不再会受限,因此对于这款年销量保持在10万左右的车型,上海大众将在三、四线城市继续释放其威力。
破解双品牌难题要认清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双品牌战略的核心是错位竞争。”资深车评人钟师认为。错位竞争能够在市场上收获双份回报,但这取决于双品牌在市场定位上存在差异,并能够涵盖两种不同取向的市场需求。”
此外,即使双品牌能够实现差异化特征,其所在的市场还必须能够满足差异化特质所能够承载的市场容量。对相互竞争的双品牌汽车而言,要使其涵盖的市场需求都有一定规模,却并不是在每一个市场都能实现的。
对中国这样一个刚刚迈入汽车社会的成长中市场而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固然存在,但这种多样化的水平是有限的。在中国,更多的情况是,不同的市场需求中会有一种需求一枝独大,压倒其他消费取向,形成市场效应。这是不成熟市场的典型特征,即市场消费的随机性。这样一来,看似完备的市场布局,却面临着失去重心的危险。这就使得错位竞争的双品牌战略与国际市场上比起来,效果会大打折扣。
但知易行难,双品牌差异化竞争看似简单,实际操作中并非易事。同一集团,不同品牌、定位相近的两个产品,想要避免市场上的内耗,实现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着实是一个难题。
以上汽(名爵/荣威、斯柯达/大众)为代表的国内汽车企业,将如何破解双品牌战略难题,让我们拭目以待。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