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信息化,总体上看仍处于初级阶段。笔者认为,我国零部件企业的信息化采用一种“雁行模式”比较合适,雁行队只有一个“领飞者”,而大多数企业是“跟随者”。依我国大多零部件企业的实力和水平,很难成为“领飞者”,要当“跟随者”。“跟随者”要充分学习国际、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按照有先有后、有重有轻、有急有缓、由浅到深的思路,尽一切努力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和不必要付出,提高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
这样,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信息化的道路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数字化、企业资源整合与集成、企业信息系统化集成。各个阶段可以实行不同程度的并行作业,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进行符合实际的信息化安排,并不强调一致化。虽然各家企业信息化的道路不尽一致,但信息化的目标应是坚定不移的。
具体来说,信息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数字化。现代汽车零部件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已广泛采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的实质就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而建立起来的逻辑化、程式化和描述化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从产品设计到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运行模型。那些以直觉经验、物理模型、人工画图为特征的传统方法,正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应用数字化的设计和制造模型,不是为先进而先进,而是为了适应今后市场多变的情况,争夺市场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风险,体现数字化运行的高度化功能和价值。目前我国大部分零部件企业的数字化产品研发和制造水平还比较低下,特别是对工程软件的运用和开发能力普遍不高。不少企业尽管有了硬件,但由于软件开发水平跟不上,产品创新、研发和制造设备普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无法实现质的提升。因此,当前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应把产品研发和制造的数字化作为第一要务,把数字化研发和制造水平切实提高上去。
信息化的第二阶段应以企业资源整合集成为主。提到企业信息化,目前我国不少汽车企业都将其等同于企业资源计划(ERP),以为上马了ERP系统,企业就信息化了。如果我们对信息化不够了解,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这种误区。
企业的资源整合和集成是产品研发和制造数字化之后的锦上添花,如果企业没有把数字化的研发和制造工程搞好,而先热衷于搞企业的资源整合和集成,则是本末倒置,无法形成很好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资源整合和集成是以ERP为中心,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企业办公的自动化,以及企业商务领域的信息化(如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等),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的效应,实现企业流程的再造和重组。实现了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集成,就有可能以信息化方式获得传统工业时代无法获取的高效益,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低成本扩张。可以说,企业产品研发和制造的数字化和企业的资源整合和集成,是企业信息化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信息化的第三阶段主要是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它是应用系统集成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把企业所有的信息模块融合到一个体系中,突出表现为企业信息化的地位由辅助性提高到战略性,这种重大变化能促使企业的信息化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明显的特色是通过网络化,把信息化由企业内部组织的应用推向到企业外部,推到客户乃至全球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上;将企业的产品研发与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网络实现无缝对接;促使企业各环节的信息化工作实现广度、深度、流程、关联度上的综合性集成;使企业的一切成就都建立在信息技术进步上,信息流支配物质流,把企业逐步推向虚拟化。
电子商务是汽车零部件企业信息化经营的重要方向,今后将逐步在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推行。可以预见的是,汽车零部件企业搞好信息化就有了兴旺的基础,不搞信息化就容易早衰。
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创新型企业
信息化一定要搞,但它不是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目标,而是一种实现发展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代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目标应是向创新型企业方向发展。
创新型企业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知识型企业,要以知识为基础、信息为依托、网络为途径、创新为灵魂,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组合体。具体来说,汽车零部件的创新型企业就是要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众多高科技融合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使一些高科技的汽车零部件新产品实现产业化,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总之,搞好零部件产业的信息化工作,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分大小,都要认真推进信息化;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实力,制定信息化的规划;信息化是企业的“一把手”工程,也是企业的全员工程,既要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也要扎实地贯彻执行;当前急需建立和扩充企业技术中心,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但要注意维护企业的自主性;信息化要注意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搞好信息“防火墙”;企业的现代化水平要以信息化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志;信息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