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消息, “汽车产业振兴规划”详细方案全文已经下发,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大国内汽车的兼并重组力度,并提出了几个量化目标,比如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两三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四五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等等。
兼并重组自主品牌是关注重点
虽然方案提出要“提升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至40%以上,其中轿车达到30%,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销量的比例约10%”,但在兼并重组方面没有对自主品牌作出明确要求。实际上,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兼并重组风暴中,与之最有利害关系的应该是自主品牌产业。或许国家也明白这一点,只是不好明说罢了。
兼并重组的动因在于国内汽车产业结构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状况,导致一些企业日渐失去竞争力,处于亏损状态,影响整个汽车产业的素质和质量,潜伏着很大的危机。这些企业多为国有,它们或者在坚持自主发展,但没有跨进主流,或者与外来品牌合作,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国内打不开市场,陷入了困境。遍览国内汽车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规模太小,产销不旺,在地方政府的护翼下勉强度日。另外是新兴的一些自主品牌企业,它们数量多,规模同样小得可怜,很难超越像奇瑞、吉利这样的企业,前景黯淡,亟待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或增长点,或者就是加入到兼并重组的大潮中,被大而强的企业收购兼并掉。
国家推动兼并重组,其意图是打造几个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使之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必然要提高我们的自主研发能力,发展壮大自主部分,而不是为了救助多年来扶不起来的几个外来品牌。我们给别人作嫁衣裳还不够久吗?而具有实施兼并重组能力的企业来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兼并重组能够直接增大企业规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发展自主品牌业务。因此,无论是关涉的企业,还是国家总的发展目标,都与自主品牌和民族汽车业密切相关。
海外并购吸引力大于国内重组
国内正在推动实施兼并重组战略,而在国际方面全球汽车业状态低迷,许多海外品牌企业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国内企业也对其中的一些优良的资产感兴趣,希望趁机“抄底”国外汽车,以达到壮大自己、走向海外、提高国际知名度的目的。国外兼并与国内重组是否会发生龃龉和冲突呢?
从国内外的媒体报道来看,国内的一些运营良好的企业都对海外汽车表示了洽购意愿,比如对于福特旗下的沃尔沃汽车品牌,今天就有外电称,在三家竞购者中有两家是中国企业,而且可能是东风和长安汽车,之前还有传闻说奇瑞、吉利、广汽等也曾对一些海外品牌企业跃跃欲试。国内的这些企业虽然规模并不是太大,但没有什么负担,业绩良好,又都有自主发展的愿望,企业处于上升阶段,手里也有点积蓄,通过参与海外并购来打造自主品牌或者藉此壮大自身已成共识。因为我们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企业都有过海外收购的先例,中国市场受金融危机最小,潜力巨大,一旦有海外品牌出售消息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中国企业。
一方面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国内推行兼并重组,一方面要走海外扩张之路,两者会有所矛盾,势必会分散精力,财力不足。因此,笔者估计,国内企业对这两种兼并的态度只能是只取其一,要么在国内收购弱小,要么洽购海外资产,都可以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但在积极性上,笔者认为,还是海外收购的吸引力要大一些,虽然海外收购风险大,但国内的并购对象实在也没有什么上好的货色。
由于国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的是那些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对自主品牌企业无暇顾及,或者重视程度不够,这样反倒可以让自主品牌企业在海外并购方面有所收获。
分析了上述两方面,需要提及的是,那些相对来说比较单纯的自主品牌企业,比如奇瑞、华晨、吉利、比亚迪等,包括比较大型的自主部分有所成就的企业集团,如长安、上汽等,应该积极实施兼并重组,也只有它们的行动才可以彻底把国内散乱差的局面清理干净,妄图通过几桩大型的购并而优化国内汽车产业结构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也只有自主品牌当家主导,鼓励它们发展壮大,才能使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尽快达到预定的目标,从而让民族汽车业强盛起来。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