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作为业内人士,有些事情可能真的不是我能想得明白的。我一直在关注中国汽车,关注了有七八年,也正是从中国汽车开始崛起的时候。
比如下面这些事情。
1. 家轿还没有搞明白,纷纷搞什么豪华轿车甚至跑车。
2. 国内市场还没有垄断,纷纷往国外跑。这一点跟日韩欧美都有点不同。
3. 汽车设计还没有从模仿走出来,纷纷抛弃对外国合作,认为用国外汽车设计公司做工程是愚蠢的,从而失去了学习正常汽车设计的机会。
4. 搞了几十年的行业整合,中国汽车厂还是有几十家。
5. 花几个亿搞一个新车的开发,就是不舍得花几百万做一个好看的造型。为什么宁肯花几个亿也非要搞得很难看才行?
6. 没有CAE和试验的支持,没有借助国外成熟的经验,非说自己能够做正向设计了。
7. 明明真正的人才不多,偏偏又是一盘散沙,真正干事业的企业和人在哪里?
8. 明明新能源汽车的门槛应该降低,偏偏让人觉得没有人能够干得了新能源汽车,能干的也只有一两个。
9. 明明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能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而偏偏好象几乎所有人都有这个本事。
10. 明明没有能力收购跨国汽车公司,大家却在想着这事。要想一想,进得去,你出得来吗?
11. 明明可以收购一些国外的设计资源以弥补自身不足,可偏偏又没有人感兴趣。
12. 汽车核心零部件自主化,一直也没有实现,而且看起来更加遥遥无期。自己的主机厂不支持,还能怎么办?明知合资不行,偏向虎山行。一句话,没有积累不行就解释了所有问题?我们都积累了几十年了!为什么总是从零开始积累?
13. 凡事追求低成本,事实上只追求了一种低成本,就是初投资的低成本。而根本不是什么生产生命周期的低成本。这才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根源。追求低成本汽车和追求初投资最低,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14. 关键工艺非要省钱,还非要把质量和性能搞上去,肯定有一个是假的。
15. 研究工艺的人不懂产品,研究产品的人不懂工艺。看起来谁也不想听谁的。互相可能还看不起。
16. 搞汽车还是搞政治?这是一个问题。归根结底,肯定还是搞汽车。什么时候搞汽车的人能够多一点。
17. 搞汽车还是搞金融。搞金融的汽车企业现在都陷入了困境。简言之,是务实务虚的事情。既要务实,也要务虚,务虚也是为了务实,而非相反。
18. 金融危机来了,本来应该是我们最好的机会,怎么受伤的还是我们?
19. 中国人要不要消费汽车?美国人可以,日本人可以,欧洲人可以,韩国人也可以,为什么中国人不可以?这已经不是政治问题,这是人权问题,中国人哪里不如外国人了?
20. 能源问题。我们那么需要能源,为什么燃油税迟迟不能实现?为什么中石油中石化总是有些诡异的表现?
21. 交通问题。是我们太聪明,还是别有用心?别的国家要是有相同的顾虑,汽车可能也不能普及到现在这种程度了。
想不明白的事情太多了。真正的企业家是埋头苦干的。干着干着,随着环境的变化,很多问题可能就有答案了。不合规律的怪现象,迟早要退出历史舞台。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