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笔者认为,也许未来的工程师并不愿意在生产线或者制造业进行工作,这将是制造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现在有多少高中生或者大学生认为制造业是一个可以作为终身职业的行业?结合在Manufacturing Prospectives中揭示的制造业未来之路,新一代的控制工程师需要具备IT的思维模式,将IT观念运用到操作和业务的运行中来,这种改变也许将导致控制系统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前瞻性预测之间的转变。
2011年是罗克韦尔自动化Automation Fair自动化博览会连续举办的第20个年头,人生的第20个年头正值弱冠之年,“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意气风发,锐意开拓。但是人生的20年不足以代表工控领域的20年,也不足以代表Automation Fair的20年。11月16~17日,于深秋举办的Automation Fair 2011选址在美丽的枫城芝加哥,由于丰富的展示内容和深入的市场趋势分析,本次博览会吸引了约10000名注册观众,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用户代表约150名。

今天,在专门为全球媒体举办的制造业前景Manufacturing Prospectives论坛中,罗克韦尔自动化和我们一同探索了全球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之路。畅销书《美国新经济》的作者Robert Atkinson和资深经济学家William Strauss分别论述了制造业的创新之路以及如何使制造业再创卓越。
Robert谈到,制造业虽然是全球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属于支柱产业,是任何经济形体的主要架构,但是从2009开始,制造业相关的工作数量明显下降,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持续下滑。其实制造业工作的数量下降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不是直接的正比关系,IT业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对制造业的冲击。William则进一步分析了制造业的员工数量波动,1950年需用工1000人的工厂今天177名工人足以完成生产。近年来制造业的就业人数明显降低,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转向服务业和金融业。

作为对制造业的冲击因素之一,目前的IT业,摩尔定律并没有减速,而且仍旧试用。Robert举了两个例子来说,现在非常便宜的5GB U盘,在1995年价值约5500USD,相当于一辆车的价钱,而在1960年,这个U盘价值约15亿USD。计算复杂的线性模型,1988需要使用计算机运算82年,而在2003年仅需要1分钟。为了满足未来的需求,制造业需要使用新的IT技术,使能智能化生产,在2011年已经有接近44%的美国制造业企业某种程度上使用或者正在规划使用云计算。看来将来制造业需要学会腾“云”(云计算)驾“物”(物联网)的本领才行。
两个小组讨论的话题也颇具前瞻性,分别是“最优化生产和供应网络”和“发展未来的制造工程师”。来自汽车、能源、机械制造、轮胎等行业的企业代表,毫无保留的分享了各自的经验。
[DividePage:NextPage]

John Nesi,罗克韦尔自动化市场发展副总裁,在谈到制造业成功的4个关键点时说:“保持创新管道的通畅,管理迅速多样的市场变化,维持生产高效和不断改进,延续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4个部分。”来自亚洲的用户代表Nagesh Nidamaluri介绍了Mahindra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Mahindra是印度领先汽车制造商,并且面向全球供应各种车辆,竞争对手包括奔驰和沃尔沃等知名品牌。Mahindra认为,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工业中,与供应商建立协同运作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Mahindra公司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建立全面协同的运营环境,使供应商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准时提供所需的零部件。而这些协同恰恰是通过罗克韦尔自动化的MES系统实现的。
美国同行也在担心年轻工程师的教育问题。未来的工程师能够肩负更重要的使命吗?大部分嘉宾认同,在未来的5年到10年间,工程师们将承担更多的工程任务,很难想象只懂控制、机械或者电气的专才在未来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来自固特异Goodyear的Alberto Alfoso曾经在中国工作过一段时间,他发现了中国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我们认为,中国同样存在员工技能缺乏的现象,缺少机械、电气和力学方面的知识。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我们和大连当地的一所大学合作,提供职业技能训练项目,目前已经培养了140名工程师,并且这一数量还将迅速扩大。”
笔者认为,也许未来的工程师并不愿意在生产线或者制造业进行工作,这将是制造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现在有多少高中生或者大学生认为制造业是一个可以作为终身职业的行业?结合在Manufacturing Prospectives中揭示的制造业未来之路,新一代的控制工程师需要具备IT的思维模式,将IT观念运用到操作和业务的运行中来,这种改变也许将导致控制系统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前瞻性预测之间的转变。

除此之外,对于网络技术的精深掌握变成了工程师的必备技能,标准协议和网络架构的培训必不可少。在控制任务之外,工程师需要理解每一个网络元件并实现尽可能的最优化。这些知识都将在接下来的Automation Fair技术讨论和动手实验中逐项涉及,如想了解更多,关于本次博览会的实时报道,将在明天继续……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