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国制造2025”,希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全方位的智能转型,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谈起“中国制造2025”,先要从中国制造10年行动纲领“怎么看”、“干什么”、“怎么推”分析开来。世界金融危机后,西方世界负债型消费支撑的需求大幅萎缩, 传统批量式生产趋势被抑制。因此,在新一轮的周期中,产业结构升级变成一种必然的选择。各国酝酿竞争新动力:科技革命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引发新型生产模式和产业变革。
各国相继出台制造业发展政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希望以信息技术优势整合制造业,主导新产业生态体系话语权;以德国为代表的“工业4.0”,希望应用信息技术保持装备供应优势,这是乙方(装备供应商)主导的甲方生产方式变革;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国制造2025”,希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全方位的智能转型,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纵观历史,大国成长,制造业为战略必争;大国博弈,工业革命不可缺席;服务业是毛,实体经济是皮,制造业是“真皮组织”很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制造不动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目标确定,接下来就是“干什么”了,要突破路径依赖,使中国制造“由大转强”,必须要把握创新发展的主题,解决“强”的关键,在于创新突破。围绕两化融合这条主线,瞄准智能制造这个主攻方向,将着力点放在基础能力和集成水平的提升上,秉承“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原则,通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的一揽子工程,突破产业创新的瓶颈,打好升级基础,引领先导共性技术变革前沿。
为保障中国制造的战略支撑,我们将通过功能性政策支持创新,比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等等手段,使得中国制造业2025年步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
一些领域将整体步入世界领先强国行列,成为引领者之一,如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航天装备;一些领域将整体步入世界强国行列,并开发出一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和产品,如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前沿新材料、生物制药等等,在产业化和应用层面实现历史性进展。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