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成功的运用了叶克膜(ECMO,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人工心肺机),也为人类的“外置器官”时代拉开了序幕。
运用科技来强化甚至取代人体器官的功能,外置器官像鸦片,一旦吃了就没有回头路。
台大医院在2008年创下世界纪录,用叶克膜维持了病人长达117天的生命。根据卫福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台湾使用叶克膜延续人命的人口高达1.6万多人,这个数字占全球叶克膜使用人口的一半,是美国的5.8倍。
医学专业领域里的外置器官科技正方兴未艾,日常生活里,另一种外置器官风潮也愈来愈热。
穿戴科技除了聚焦于健身及健康功能之外,一旦装置连上网就能拥有独特的应用与通讯能力,甚至不需搭配手机,可以独立运作。
2015年苹果公司推出智能手表(AppleWatch),销售成绩一直不如预期。
但是最近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报告却指出,2016年第4季穿戴电子市场的出货量年成长可望达到17%,IDC认为2017年将是穿戴式电子装置市场大爆发的一年。
经过两年的发展,穿戴装置市场不断推出各种跨界产品,功能也愈来愈多元,一个预言家所说的「外置器官」时代已经在眼前。
医学世界里的外置器官是为了延续生命和辅助人体器官的功能,而像AppleWatch这样延伸电话计算机功能的穿载装置却为人的需要打开更多可能,甚至成为大脑和身体的延伸。
穿戴电子装置具备了许多关键科技,除了可以提供使用者实时的情报如导航和显示各种生命现象参数,也可以详细记录用户的行为与状态如移动纪录和偏好,更能和外部计算机链接,让用户能实时存取各种信息与资源。
这样看来像高科技电影的情节,正一一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就像知名科技趋势作家KevinKelly的名言:“世界只有一部机器,Web是它的操作系统,所有的屏幕都联机这部机器,每个位都在其中,我们只要分享就能获得,这部机器就是我们,我们就是这部机器”,这样的”置器官时代看来已经是人类科技文明必然的前进方向。
目前市场上的穿戴科技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功能也更多元,手表、头戴VR显示器甚至服饰和珠宝配件都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时尚圈更是强烈拥抱穿戴科技,甚至有厂商推出“LED睫毛”让眼晴能不断闪出七彩亮光。
放眼未来,穿戴科技将会从以下三个方向渗透:
一、生理与心理:除了照料生理的健康,侦测监控,还能取代甚至强化人体的器官功能,更能调整生理来改善心理,比如控制心跳和呼吸来影响情绪。
二、理性与感性:除了提升人体的能力也创造更多的感性价值,比如时尚产业运用科技在型(Form)和神(Function)这两个面向上创造更丰富的多样性。
三、必要与需要:从必要出发来创造更多需要,比如监测健康情况的手表可以成为健康食品电商的营销终端,具有AR(增强现实)功能的眼镜可以从用户生活中的数据里找到消费偏好。
科技市场瞬息万变,但人性却是万古皆然,回顾过去的经验,消费者之所以会打开荷包,无非是购买健康、智慧、美丽与财富,这些该也是穿戴科技的未来。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