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汽车产业逐步落地,车企想要在智能汽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差异化成为每个玩家都想要做的事。唯有借助人工智能,才能实现体验差异化。同时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进步和产业化进展、加强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2019年5月29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盛大开幕。曾在被誉为“AI界黄埔军校”的微软美国总部担任研究员、小鹏汽车首席科学家郭彦东,在此次大会上就人工智能创新,如何提升中国式驾乘体验做演讲。

IT时代经历了硬件、硬件和软件结合的微软、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现在的AI赋能互联网与硬件结合的时代。郭彦东表示,在移动互联网的变革中,不仅看到了功能机到智能机的增加与迭代,还有交互方式的改变,包括汽车,智能汽车与功能汽车的不同。为什么在量产车上没有能够实现百分百的全无人驾驶功能?现实中的数据采集、生成、模型训练却操作困难,仿真平台越来越重要?郭彦东举例进行探讨,美国加州因为天气的差异性,计算机的算法出现失误。在中国特色的场景中,需要智能化的学习,机器不仅仅学的是客观规律,还需学习当地的法规、文化、人文和自然环境,包括对特殊天气、能见度的适应。
美国ICE协会提出自动驾驶的分级方式,从L0到L5,L0到L3包括L3以下为一类,是辅助驾驶,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是主体,在4和5两个阶段,是高度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车是驾驶的主体,对驾驶行为负责。郭彦东强调,不管是整车厂还是提供乘用车的公司都应集中在L0到L3的范围,其核心是提升驾乘体验。

对于小鹏汽车,其核心是整车厂,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提升驾驶体验,使用场景分为行车、泊车、助车和运营四大块,并分别运用了智能化手段。
场景一行车,分为三个方面。
一、人和车的相互理解。车内、车外搭载了多款摄像头,通过摄像头了解人的健康状态,甚至能够准确的捕捉到驾驶员的心跳,从而得知驾驶员健康状态。除此之外,采用传感器技术,使车充分感受到周边环境,天气、道路情况以及其他车辆等,提高安全系数。
二、人和车的交互场景。例如小鹏汽车,不论是已经上市和即将上市,都搭载了语音功能,包括手势识别,智能导航等,通过智能化,提升人与车的交互体验、理解人的状态,从而做一些相应的动作。
三、主动交互。根据人与车的充沛理解,通过对驾驶员的状态感知、大数据的运营,车可推送一些主动的功能,包括驾驶员想要去的行程地点,甚至是驾驶员的生日等等,提供伴侣的感觉。
场景二泊车。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例如小鹏汽车可以实现有线框和无线框的平行。
场景三助车。在车内引入游戏、小说功能,其次把人脸识别、用户登录做到车内,并且通过自动激活系统,使我们的座椅自动调节到最舒适位置。
场景四运营。作为量产企业,可以把大量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关键的数据、用户的行为信息反馈回来,找到用户的兴趣爱好点,或者不足之处,更好的使车进行在线升级。
提问环节整理
提问:在小鹏汽车的意图识别和其状况的识别,目前包括哪几种驾驶状况?比如疲劳、与副驾驶聊天、发呆,能够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提前量是多少?预警越早危险系数越低,现在小鹏做到怎样的水平?
郭彦东:首先不仅仅是通过视觉,还有多传感器融合的方式,包括方向盘的扭矩、踩踏油门和转向的方式,以及结合视觉。除此之外,具体到特殊行为和动作,包括疲劳、抽烟、喝水、长时间的操作大屏等都作为分神的门类进行整理、收集、测试。在对疲劳提前的判断和预知方面,分为认知上疲劳和生理上疲劳,通过多样的传感器,包括操控语音方式,得到判断和分析,从而得知驾驶员的疲劳。
提问:场景运营上,通过上传用户的行为数据在线更新算法模型,再次过程中如何确保用户的隐私不被泄露?小鹏汽车有什么好的办法尽可能减少利用或能够在车端的自动更新算法模型,而非在云端去做这样的事情?
郭彦东:首先对车内数据,尤其是用户车体视频数据不做任何上传,之后会及时删除。车外数据是有做少量上传,只有视频信号做脱敏之后,并且经过端上、传输侧以及云端的加密,我们拿到的是脱敏之后的数据,对应不到车的用户,只能达到一些统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