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虽然在6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但在大数据普及后才获得广泛关注,现阶段所谓的AI,其实还远没有达到要求,人机协同的局面将长期存在”明略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兼明略科学院院长吴信东向记者陈述。

明略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兼明略科学院院长吴信东
数据是AI的基础,重质不重量
一个问题用AI该怎么来描述?这种描述的基础其实就是数据。数据不够,会导致问题的了解程度不够,这会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不完整性。吴信东表示,现在的AI跟大数据环境密不可分,但在20世纪50、60年代,大数据概念并不存在,解决问题根据已有数据,只要数据能够刻画问题,关键节点能够描述就可满足要求。所以数据量并不是关键,而数据的准确度、质量才关键,这会大幅增加问题求解答案的可信度,而且求解能力也更强。
AI面临宽度与深度的双问题
实际商用时,AI还面临着两个大基本方向,深度和宽度。深度学习计算是面向一个具体问题,当数据不够精确时,问题的描述就会存在不确定和不完备性,深度学习需要进行模式探讨和相似度计算,使用很多统计规律,面向一个特定的点,人脸识别是这类计算的典型应用。
而宽度逻辑计算是一种场景识别,涉及到人、事、物、场景、结构,只运用深度学习远远不够,这就需要用逻辑进行描述,不管是语义网络还是背景式网络,亦或是各种各样的实体关系结构。
认知与效率的结合
目前,有些特定的领域,深度学习做得比较好,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但大场景,管理复杂度比较高,或者知识面比较宽的情况,需要先把逻辑结构、框架构建出来,这方面的AI计算是市场目前的短板,因此,明略科技提出了HAO智能理论框架。
HAO智能,就是人类智能(Human Intelligence),加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再加上组织智能(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融合垂直行业的专门知识,做人和机器的整体布局,人作为智能体,与机器人、智能设备等,构建人机协同智能系统,相互感知、相互认知。
明略将基于HAO智能的人机协同设计了三个步骤。第一,数据采集、储存、治理、分析,用到智能感知部分。第二,人机相互协同,将设备传感器客观采集的数据与人类主观感知到的信息相结合,将机器计算与人的信息认知以及行业特有智能相结合,将机器运算和推理结果与人的分析相匹配,形成概率化与规则化有机协调的优化判断,输出至不同的行业场景中,帮助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制定和行动执行。第三,根据执行过程和最后结果,人机之间相互作用推进软件和算法的迭代。
人机协同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人机协同的现状未来会长期存在,以明略科技公安知识图谱为例,目前做到了16亿节点,如果做五度、六度、七度搜索,是16亿的五次方、六次方、七次方,即便把全世界所有机器都调动起来,搜索时间也太过冗长。但是通过人机结合,协同搜索,在某个特定案件中,做到了五分钟破获关键线索。赋予机器人类的洞察力,将大幅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
吴信东,系爱丁堡大学人工智能系博士毕业,此前在美国工作20年,一直在寻找将研究理论落地到行业进行验证的机会,目前他担任明略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兼任明略科学院院长,领导旗下五大实验室,包括知识工程实验室、信息检索实验室、深度学习实验室、智能营销实验室,以及视觉计算实验室。相信未来明略科技将涉足多个领域,实践其在宽领域,高逻辑方面的研究,真正带动行业技术创新,实现赋能百业的初衷。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