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立春已过,正式进入庚子年。截至目前,防制新型冠状病毒已到攻坚阶段,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曙光不远。
近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很多刚需和低频行业,而作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核心支撑,与各产业息息相关的物流行业也正在经受着轮番打击。城市封路、交通受阻、用工荒、运输人员成本上升等问题在这病毒漫布的严峻形势下无情的阻碍着物流业的发展:部分快递为避免接触而停运,顺丰、京东等大型物流运输公司难以保证货品的时效性。我国虽有物流第一之称,但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同时,这也暴露了当前我国物流业存在的一些弊端。
疫情之下,我国物流业短板暴露无遗
第一,物流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很低。由于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物流产业普遍存在依赖劳动力的现象,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中都非常依赖人工,整体装备与自动化水平较低。这导致在春运假期与疫情限制人口流动的情况下许多物资无法及时送达,不仅对居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还导致了疫区经济生产活动的进一步损害。
第二,物流体系建设仍有较大缺失。物流产业需要的是一个立体的、高效的、由许多枢纽构成的物流网,但我国目前的物流产业仍然处在一个“野蛮生长”的状态,许多物流企业、地方政府都各自为政,各自兴建自己的物流基地,且缺乏一个有效的沟通协作体系,导致许多物流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在重要物流枢纽受到疫情的冲击下,各地物流体系都无法很好的重新调度、组成有效的运输网络。
因此,在本轮疫情过后,物流产业需要的是整体升级。当然其中有主动,也有被动。主动的是,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都将认识到物流体系建设的不足,加强地区间物流节点的建设、协调工作。
被动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廉价劳动力不再唾手可得,促使行业不断升级装备技术、提高自动化程度。并且,在疫情过后、经济逐渐复苏的过程中,运输效率高的物流企业将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促使物流产业再次扩大投资,推动产业向智能化升级。
疫情过后,未雨绸缪的智能物流将成为主流
相比之下,智能物流在这场疫情中发挥了突出其本质的巨大作用。智能物流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物流系统中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使得整个物流系统运作如同在人的大脑指挥下一般智慧、实时收集并处理信息,做出最优决策与最优布局,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分工、协同、合作的运营模式。智能的本质,就是模仿人的智慧,运用感知、学习、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使物流系统具备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
在疫情期间网购或是发过快递的人应该清楚,价格较为低廉的快递,像圆通、申通等运输公司已经停运;而运费略高,却保证时效性的顺丰、京东,以及“春节不打烊”的天猫(菜鸟裹裹)等快递公司依旧在为人们提供便捷、人性化的生活帮助。比如,在此次武汉物资匮乏事件中,京东物流总共向武汉各大医院运送了口罩、护目镜、消毒液等防疫物资超出236万件,通过铁路向武汉运送的防疫物资超过140吨。为了支援武汉抗击疫情,京东物流开通了全国驰援武汉物资特别通道,在此次战役中将累积多年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全面开放。
大家不禁会问,这些快递公司为何能在疫情之下平稳运营呢?其实,平稳的背后隐藏的是对物流业的未雨绸缪。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家快递公司过人的运营模式。
京东:技术成唯一标签
京东的第一次变革是设立独立的CTO大系统。该系统分两个部分,一是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包括云、大数据、AI等技术团队,二是应用技术研发团队,主要服务于商城业务。
第二次变革是拆分与赋能。京东把商城的技术研发团队拆分为前台和中台。前台主要对接商城各事业部,集中协同面向C端用户;中台研发则聚焦于系统性解决共性需求,专注输出抽象程度高、可复用性高的组件化资源和技术能力包,用API形式支持前台研发。
据公开资料显示,京东物流构建的干线-支线-末端三级无人物流网络体系,能够让消费者享受到分钟级购物体验。通过大数据技术,京东可以精细化预测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然后将商品放在离消费者更近的仓库,实现分钟级配送。
阿里:菜鸟做的不是物流,而是建一张物流网络
不管是马云所强调的阿里要建立新的导弹机制,代替传统的“技术跟着业务走的‘兵工厂模式’”,还是达摩院和数千亿的投入,都足以说明阿里对于技术的重视。
据了解,菜鸟投入了上千亿来打造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按照马云的描述,这一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络将由两部分组成,一张网络是在国内,要做到任意地方24小时必达,把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到5%以下;另外一张网络是沿着一带一路,eWTP节点,在全球范围内实现72小时送达。
实际上,菜鸟成立以来,已经建构了一张数据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物流网络,包含了快递网络、仓配网络、跨境网络、末端网络以及农村网络等。
顺丰:蕴含科技基因
从提高工作效率的巴枪,到正式发布的数据灯塔产品,再到国内首张无人机空域许可证,顺丰无不在对外透露着满满的科技感与极速达。近年来顺丰积极投入各项智能物流建设,旨在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学习、智能设备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引领物流进入智能化、可视化、精细化、数字化的新时代。
更有消息透露,顺丰科技从海内外知名院校招募了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和高端技术人才,并与包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9所海内外高校,以及11家科研企业加强合作,以推动智能物流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技术的交流和融合。
苏宁:从未停下建设智能物流的步伐
在仓储与干线运输方面,2016年11月1日,“苏宁云仓”正式亮相,这是一个集自动化、数据化和规模化于一体的物流仓;2017年,苏宁在上海、济南建立了AGV机器人无人仓库;2018年8月,苏宁物流的全国物流中心“多点多级仓储”布局形成,苏宁物流与智加科技联合推出的达到L4级别无人驾驶能力的重型卡车“行龙一号”完成路测。
在末端配送方面,2017年,苏宁物流无人机在浙江完成实景派送;2018年4月,苏宁物流的社区无人快递车“卧龙一号”在南京试点投放,6月,苏宁的无人快递车完成上岗测试,并进入常态化运营;2018年8月,苏宁易购推出了“苏宁邮购”极速配送服务,并正式上线“苏宁秒达”,为3公里社区生活提供30分钟、1小时等极速达服务。
加强在投资领域的布局,持续强化技术保障的能力,整合全产业技术、数据、用户全链路等手段是苏宁这些年来实现智能物流的根本要素。
由此不难看出,智能物流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确要比传统物流更具支撑性。可是,疫情之下,智能物流既有优势,同时也有暂时无法克服的难点。在文章开头笔者已经提起,尽管京东、顺丰等知名智能物流企业在疫情中依旧运营,但时效上也的确受到了冲击。除了政府封路等硬性问题外,最主要的是,人工的“最后一公里”在面对病毒时不得不格外“小心”。
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在最后一公里上照旧无法摆脱对人力的依赖,尽管智能快递柜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快递员的部分工作,但最后三百米的末梢环节还是科技尚未染指的空白地带。谁能突围市场,还需要抓住用户真正的需求——发布“无人化”的优势产品。大批量投入应用物流机器人或许是个很好的解决方式,希望在这次疫情过后,物流企业能够进一步未雨绸缪,完善物流网络、提高自动化的同时,让物流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疫情能改变的,只是当下物流业的发展节奏,而不是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从业者应更有信心,看到未来行业大变革中,智能物流所带来的更多商业机会和全新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