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最高奖项,SAIL奖(Super AI Leader,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坚持“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理念,评选和运营秉持“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智能化”原则,从全球范围发掘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具有高度认可和美誉、并具有提升人类福祉意义的项目。
其实机器人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扫地机器人”就是将人工智能应用在智能家居电器的一种。更高级别的机器人,一定程度上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特征,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服务人类生活,扩大或延伸人的活动及能力范围。
近日,已连续为大家带来两篇SAIL奖精彩展品介绍。今天小编将继续和大家分享的SAIL奖TOP30榜单,分享在机器人领域与脑机接口领域的突出项目,进一步领略“人机合一”的力量。
今日主题:机器人和脑机接口
亮点展品
六足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
公司名称
上海交通大学
多足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军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多足机器人是“多输入-多输出-多末端”系统,面对复杂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其控制系统较为复杂。

六足机器人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本项目中的六足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感知、定位、规划和控制四个模块:
感知模块建立局部高程地图和环境语义地图并进行可通行区域分析;
定位模块通过传感器融合进行实时三维定位和状态估计;
规划模块采用虚实结合的分层自适应规划框架,兼具全局规划速度快和局部规划精度高的优点,虚实结合的训练方式减少训练成本并保证安全;
控制模块建立整机全力控主动顺应控制模型,构建满足实时性要求的控制和调度系统。
大量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和鲁棒性,在地形适应性、成功率、运行效率等方面优于现有其他算法系统,并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场景和项目。
亮点产品
智能机器人加工作业系统
公司名称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本项目以智能机器人加工作业系统批量化应用为目标,攻克智能机器人加工作业系统产业化应用核心关键技术,建立工业机器人研发、测试与验证创新平台,完成系列化产品研制。

(新松火弧机器人智能焊接系统)
新松智能弧焊机器人加工作业系统具有先进的免示教焊接技术,融合多种传感、跟踪、识别、工艺专家库,重点解决了中厚板焊接作业中焊缝纠偏与自适应难题,智能技术国际领先,并不断完善。智能磨抛机器人加工作业系统解决了铸件清理、去毛刺以及一些表面复杂、精度要求高的零部件的打磨、抛光等工作。
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国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加工、工程机械等相关行业国产装备制造商的配套能力,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亮点展品
机器人科学家
公司名称
利物浦大学
本项目开发出了世界上首款具有AI智能大脑、能自主的进行研究的移动机器人科学家。机器人科学家带有定制抓取器的灵活机械臂可以与大多数标准实验室设备互动,并能安全地在人类同事和障碍物之间自由穿梭。

机器人科学家可以连续不间断地工作和分析数据,并利用AI进行高维空间思考,自主做出下一步实验的决策,成功自主研发出一种6倍于现有催化剂活性的全新催化剂。相关成果以封面论文发表于《自然》,受到了全球科研、工业媒体的高度关注。2021年技术发明人库珀院士因此荣获了英国皇家化学会交叉学科奖。此项技术孵化了Mobotics公司推动实验室机器人技术的产业转化。
项目名称
免开颅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
单位名称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脑机接口是重要脑功能认知和重大脑疾病诊治的核心关键技术。面向临床重大脑疾病诊治和高级脑功能探索认知等实用化应用需求,本项目研发免开颅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

(实验小鼠颅内植入芯片)
目前依托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实现了单器件分别集成128/256/720通道柔性神经电极的批量制造;开发出了基于蚕丝蛋白的无需外加引导装置的柔性神经电极自体微创(创伤<0.7mm)植入技术,并可自动绕过血管、减少创伤;实现了柔性深部电极在小鼠颅内8个月的长期稳定在体工作;实现了2880通道柔性深部脑机接口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大脑上的在体实验验证。
接下来将进一步研究高带宽可长期稳定在体的柔性神经电极阵列技术,研究高通量、低噪声、低功耗、无线传输神经信号处理芯片技术,探索柔性神经电极微创植入自动手术机器人技术,开发大规模神经信号编码与解码技术;集成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原理样机,在人类大脑上实现重要系统功能验证。
结语
SAIL奖评选不仅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打造的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奖项,更是上海加快汇聚卓越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创新产品、金融资源、应用场景的重要载体。SAIL大奖的最终评选结果将于7月揭晓,敬请期待。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