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德国蔡司公司自成立至今已经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在长时间的业务积累和技术沉淀中,推出了很多经典的光学产品,包括眼镜、显微镜、摄影相机、三坐标测量机等,种类丰富,性能优越。在半导体光学领域,蔡司的产品也是一骑绝尘,DUV光刻物镜供不应求,目前它也是极紫外EUV光刻机镜头的独家供应商,为半导体芯片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蔡司公司,有一个部门叫半导体制造部,简称SMT(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专门制造高精度的DUV、EUV光刻光学元件,除了光刻元件之外,这个部门也生产应用于晶圆检测设备中的显微镜片、同步辐射用的光学件、X射线光栅等。蔡司公司的技术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帮大神们具体是怎么干的,很少有公开的报道,对于国内的光学从业者而言,它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为了让大家对领先的技术有所了解,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们就以光学非球面反射镜的加工过程为例,对蔡司公司半导体制造部的元件加工与检测技术做详细的介绍,以期待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信息和启发。
2 光学非球面反射镜的加工技术

4、抛光,抛亮表面,调整表面参数,完全去除亚表面损伤;
5、精修,来改善表面面形误差;
6、超光滑,来获得最终的表面微观粗糙度。
从抛光阶段开始,非球面镜的加工流程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黄色菱形框中有M的字母,代表检测(Metrology)的工序,CMD是Coordinate Measuring Device的缩写,指的是三坐标测量机。CCP是Computer Controlled Polishing的缩写,表示数控小磨头抛光,IBF是Ion Beam Figuring的缩写,表示离子束修形,蔡司通常使用德国NTG的离子束设备来做修形。M400是蔡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目前没有对外销售,我们后面会提到它的精度,会远高于市面上看到的三坐标设备。IFM是Interferometer的缩写,表示干涉仪,用来测试元件的表面面形,μ-IFM表示显微干涉测量,用来测试元件表面毫米尺度的表面粗糙度,AFM是Atomic Force Microscope的缩写,表示原子力显微镜,用来测试元件表面的微米尺度的表面粗糙度。
从上图可以看出,非球面镜的抛光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迭代过程。在抛光阶段,需要完全的去除前道留下的麻点和缺陷。在精修阶段,需要降低表面波纹度并逐步降低面形误差,这个阶段会用到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抛光工具和多样的机床运动形式,来达成面形指标的实现。最后还要对做超光滑处理,来达到对波纹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
3 光学非球面反射镜的检测

上图中的M400,我们在上一节提到过,是蔡司自主研制的一款超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它的测量范围为550×380mm,测量分辨率高达10nm,下图是工作人员用M400三坐标测量机来测试一个工件的照片:

蔡司还报道了用M400设备测量的一个柱面镜面形,与用干涉仪+柱面CGH测量相同柱面镜的面形结果对比,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这个超高精度三坐标机与干涉仪的测试结果一致性非常的好,面形精度PV值在40nm以内,不得不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

关于面形测量干涉仪(Interferometer,IFM),蔡司使用自主研制的干涉仪,有报道的是D100型干涉仪,分辨率1nm以内,他们也会用到Zygo的6英寸干涉仪配合CGH来做柱面和非球面的测试。
在中频误差测试方面,蔡司采用Zygo生产的NewView 700型显微干涉仪,显微镜的放大倍率使用2.5倍(分辨率0.1nm以内,采样区域12μm~5.8mm)、10倍(分辨率0.1nm以内,采样区域2.8μm~1.4mm)和50倍(分辨率0.1nm以内,采样区域0.6μm~290μm),通过这几种放大倍率显微镜头的切换,来识别不同周期的中频误差。
在高频误差测试方面,蔡司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不同尺度范围内的粗糙度指标,来定量的评价表面光滑程度。蔡司报道了他们使用过的2种型号的原子力显微镜,一种是Nanosurf Nanite S200型,采样分辨率0.1nm以内,采用区域4nm~8μm,另一种是Digital Instruments生产的DI nanoscope D3100M型,采样分辨率也是0.1nm以内,采样区域4nm~10μm。
对镜片表面做多个空间频率下的探测,可以得到PSD曲线,借助PSD曲线,可以敏锐的发现,每道工序或者每种工具都会在表面留下它曾经工作过的痕迹,因此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抛光工具及其去除函数,就能有针对性的对表面做修形,从而收敛到最佳的指标范围内。不同工具的去除函数如下图所示:

4 结语
(来源宁静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