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微洞察
近两年,不少车企通过投资或自研方式入场,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产品或规划。据了解,目前广汽、小鹏、奇瑞等多家车企已经布局这一赛道。
不久前,广汽集团发布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这是一款全尺寸的轮足人形机器人,融合了四轮足、两轮足两种模式,可稳健上下楼梯、爬坡、单边越障。去年底,小鹏汽车发布了一款1.78米、体重70公斤的人形机器人“Iron艾伦”。奇瑞汽车联手一家AI公司共同研发了人形机器人Mornine,能够准确地理解人类语言交互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策略和语言输出。
车企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准备应用在哪儿?
有的已在汽车生产车间“上岗”。小鹏汽车的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小鹏汽车工厂工作,并承担起组装等生产任务。广汽的人形机器人计划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预计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
奇瑞则为其参与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设定了一个全新的角色——门店导购。为了适应导购的工作,Mornine配备了大型语言模型,能够准确理解人类语言交互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策略和语言输出,还可以模拟人类的嘴巴和面部肌肉运动,不仅能说会道,还能展露笑颜。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部部长秦孔建表示,伴随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机器人和智能汽车技术同源性越来越强,都是具身智能最为典型的应用,车企在自动驾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可以为机器人的研发提供坚实的基础。
眼下,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已进入技术集中突破和应用初步试水的关键发展时期。秦孔建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其应用潜力,未来有望在养老陪伴、家庭护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财联社)
新年伊始,“国补”扩围至手机、平板、智能手表领域,给消费电子市场注入新活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单件销售价格不超过6000元),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每位消费者每类产品可补贴1件,每件补贴不超过500元。
在政策、节日、出口多重因素叠加下,手机、平板、智能手表、家电等制造企业的生产线也更为忙碌。在湖南永州一家家电生产企业内,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工人们“加班加点”,赶订单、忙生产,以满足市场的旺盛需求。
在广东、浙江等多地,由于补贴启动叠加春节前夕部分工厂员工休假,企业排产十分紧张,部分家电、手机的主流型号产品已经出现缺货现象。对此,家电和手机企业积极采取措施,通过调整工人排班及加大备货力度来满足市场需求。(证券日报)
与现在火爆的人形机器人不同,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专为工业场景而生,更适应工业生产环境,而非自然环境。工业环境是一个相对封闭、简单的环境,具有特定的任务和局限,因此不需要人形机器人这种适合自然环境的形态。
传统的生产线往往采用固定的生产模式,难以适应“定制化生产”时代。而AI大模型的加入,可以使机器人更加灵活,能够根据不同的生产任务自动调整作业策略和流程,在柔性制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需要中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制造企业尤为重要。
在生成式AI浪潮之前,工业机器人行业就已经采用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比如在来料检测、故障检测、产品质检等多个环节中,目前依然使用的是计算机视觉等传统AI技术。
不过,传统AI应用只是受限于数据、算力等方面而产生的临时性的、成本相对较低的一种解决方案。未来随着AI大模型的不断进化,其将在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搬运码垛应用领域,工人师傅只需在屏幕上轻轻一点,工业机器人便开始自动搬运货物。在短短几分钟内,一堆杂乱无序的货箱就被摆放至合理的位置。
在焊接机器人应用领域,有了智能感知、机器视觉与AI算法的加持,工业机器人可以自主识别焊缝位置、调整焊接参数、实现焊缝跟踪,全程无需人工干预,便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焊接作业。(机器人在线)
企业大事件
2025年初,德国汽车巨头大众与中国新能源车企小鹏汽车宣布在中国展开超级快充网络的战略合作。
通过此次合作,大众与小鹏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超过20,000个充电桩,覆盖420座城市,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
大众中国将全面深化其电动化战略,双方致力于在覆盖范围上打造中国最大的超快充电网络,进一步优化客户的充电体验,使电动出行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偏远地区,都能轻松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Korzinovski强调,这一合作展现了大众推动中国电动出行发展的决心,以及为新能源车主提供全新便捷服务体验的承诺
(来源运控CMC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