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械制造领域,轴承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而一提到高端轴承,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进口品牌,比如瑞典的斯凯孚(SKF)、德国的舍弗勒(Schaeffler)、美国的铁姆肯(Timken)以及日本的NSK、NTN等。
许多用户在购买机床时,甚至会指定要使用进口轴承,认为国产轴承不行,甚至用“垃圾”来形容。
这样中国轴承真的那么差吗?
今天小编就来揭开真相,看看国产轴承到底行不行。
国产轴承真的不行吗?看看世界顶级厂商的采购清单
很多人质疑国产轴承的加工精度和热处理水平,认为这两方面都不达标。但事实上,全球顶级轴承制造商每年都会从中国采购大量关键零部件,甚至是部分成品轴承。
如果中国的制造能力真的不行,这些世界顶级厂商为什么会选择中国供应链呢?
举几个例子,浙江五洲新春为全球轴承企业提供高精度的轴承套圈,大连瑞谷科技,是全球轴承金属实体保持架行业的引领者,杭州理想密封科技为国际品牌供应橡胶材质的密封件,山东金帝精密机械生产的轴承保持器,在国内外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河北鑫泰轴承锻造的轴承锻件产品,也被众多企业大量采购。
这些企业的产品能够进入全球供应链了,是因为它们的加工精度相当高,质量达到了世界级顶尖水准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几年日本企业频繁地曝出造假丑闻,其中就牵涉到了轴承行业。比如有某日本公司,由于自身的钢球产能不够,于是就从中国采购高精度的钢球,接着将其冒充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出售。
结果这些“假冒”的中国钢球不但完全符合技术方面的要求,甚至在安全性以及性能方面都不存在问题,在被曝光之前,客户一直都未曾察觉到。
这表明国产轴承的关键零部件,在国际市场上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甚至能在质量方面,与进口产品不分上下。
国内外企业都在用国产轴承,质量有保障吗?
除了生产轴承的厂家以外,很多世界闻名的企业也在主动使用国产轴承。比如说像丰田、通用、宝马、现代这类知名的汽车企业,在它们的供应体系里,都能够看到国产轴承的存在。
另外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运输、军事装备、风力发电等范畴,国产轴承也越来越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一些国产品牌,如哈轴(哈尔滨轴承)、洛轴(洛阳轴承)、瓦轴(瓦房店轴承),以及人本轴承等,在近些年来技术迭代不断,产品质量快速提升。
以中材高新为例,这家公司成为全球仅有的三家能批量生产热等静压碳化硅陶瓷轴承球的企业之一,仅次于日本东芝和美国库斯泰克,填补了国内空白。
可以说中国轴承不仅能满足日常工业需求,还在高端制造领域崭露头角。
国产轴承的短板在哪里?如何突破?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国产轴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尽管国产轴承在低端以及中端市场已然站稳脚跟,不过在高端市场,同欧美以及日本品牌相比较而言,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领域,进口轴承依旧占据着主流地位。
2、品牌影响力不足:很多国产轴承在技术上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品牌影响力不够,用户在心理上仍倾向于进口产品,甚至在设备上指定要用某些进口品牌。
3、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加强:虽然近年来国产轴承在材料、工艺制造精度等方面有了巨大突破,但在高端特殊轴承、超长寿命轴承等领域,仍然需要加强自主研发。
这样如何进一步突破这些短板?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国内轴承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高端轴承技术上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比如超高速轴承、航天级精密轴承等。
打造世界级品牌:除了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同样重要要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售后服务体系等方式,提高国产轴承的全球认可度
优化供应链了,提升制造水平: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核心零部件精度,与此同时增强其一致性,如此便能使国产轴承在质量和寿命方面取得更显著的改进。
结语:国产轴承,值得更多信任与期待
曾经几时,国产轴承的确在质量以及技术方面与国际品牌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过近些年来,中国轴承行业的进步是众人皆知的,尤其在一些关键的零部件以及高端制造领域,国产产品已然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面对进口品牌的那股光芒,我们既不能过度看轻自己,也不能胡乱觉得自己厉害,得客观去看待国产轴承的发展情况。
国产轴承还有能提升的地方,不过它的崛起这事儿是明摆着的事实。往后随着技术不停地取得突破,中国轴承肯定会在全球市场里占据更要紧的位置。
所以下次再有人说“国产轴承不行”时不妨让他们看看事实,再重新做判断。
(来源 科技怪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