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储能产品开始大规模应用,到2025年将迎来爆发式创新。从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落地,到光储充一体化普及,再到氢储能产业链的完善,2025年的储能市场不仅展现出技术更新换代,更预示着未来能源体系的深远变革。
4月10日, 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以下简称“ESIE 2025”)在北京顺义召开。作为全球储能行业的风向标,ESIE 2025展出最前沿技术创新与最领先商业应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储能+解决方案、储能技术、储能系统集成及储能应用四大领域的11家企业,从他们带来的产品和技术中解密如何推动储能发展进程的。
储能+解决方案
阳光电源:让1GWh电站每年多充放电7.3GWh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电源”)成立于2007年7月,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储能等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其中,在储能领域,将电力电子、电化学、电网支撑技术三电融合,打造专业储能系统;并在零碳家庭、零碳园区、能源基地方面推出解决方案。
此次,在ESIE 2025上,阳光电源更是发布行业首个《电池管理技术白皮书》,通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打破数据孤岛,更好响应电网调度,重塑储能安全与效能新标杆。
阳光电源介绍,借助AI大模型,电池信号有效可感、状态精准可知、信息联动可控,实现全链路技术突破,助力储能系统安全、高效、长寿,实现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
从具体效果来看,其中,借助电芯AI智算大模型,阳光电源通过智能SOS预测,让热失控预警准确率≥99%,系统更安全。同时,SOH、SOC等估算精度相比行业提升2%~3%,可让1GWh电站每年多充放电7.3GWh。
未来,阳光电源将立足底层技术创新,推动全球能源体系向清洁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迈进。
华为数字能源:打造构网型储能创新示范

华为数字能源致力于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发展清洁能源与能源数字化,推动能源革命,面向能源变革、出行变革、智能变革打造“三新能源基础设施”。
此次展会,华为数字能源主要展出电站、工商业智能光储等解决方案。
从案例来看,在沙特红海,华为助力客户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光储微网项目“沙特红海400MW光伏和1.3GWh储能”;在西藏阿里,华为联合西藏开发投资集团部署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系统,打造了全球首个超高海拔、超低温、超弱电网环境下构网型储能的创新示范;在青海格尔木绿发多能互补新能源电站储能项目。
其中,对于构网型储能技术方面,华为数字能源中国区储能解决方案高级产品经理杨志表示,华为通过多年的电力电子和电网友好技术积累,基于自研的高性能功率器件、组串式双级架构、智能构网控制算法,创新提出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技术体系,实现储能系统全场景、全工况、全生命周期稳定可靠构网。
未来,华为数字能源将坚持研发创新,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光伏成为主力能源,让绿色电力惠及千行百业。
赣锋锂电:储能系统降高效降本

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赣锋锂电”)是赣锋锂业的控股子公司,致力于打造最具创造力的锂电智慧新能源,力争跻身全球锂电池行业第一梯队。
此次展会,赣锋锂电主要推出全球领先的储能解决方案。从大型工厂到商业体、家用等用电端储能系统,赣锋锂电的储能系统以其高效、稳定、可靠的特点,获得了市场的肯定。
例如,针对工商业场景,赣锋锂电提供储能系统与光储一体机双解决方案。该方案中的储能系统通过全产业链赋能实现高效降本,配置EMS+云平台实现智能运维,IP54防护与主动均衡技术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光储一体机整合光伏接入与储能管理,采用AI边缘计算实现风险预警,万次循环寿命搭配收益可视化功能,助力企业降低用电成本。两类产品不仅通过消防联动、全时均衡等技术构建多重安全防线,更以“技术降本+智慧管理+低碳增值”三重价值,成为工商业用户应对电价波动、实现零碳转型的战略级伙伴。
此外,赣锋锂电还积极倡导电池循环利用理念,支持全品类电池回收,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为构建绿色、循环的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思源清能:投资回报比传统锂电解决方案高40%

思源清能电气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源清能”)是由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为智能电网产业、大型变电站及工矿企业提供电力电子产品及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解决方案。
此次,思源清能展出“全时域多介质大电芯储能系统”,其首创的“簇控式交直流一体”设计融合了超级电容、锂电等多元储能技术,可有效解决当前储能市场中调频调峰、削峰填谷等场景的痛点。
思源清能副总经理李小兵介绍,跟传统解决方案相比,我们的应用范围或者是解决问题的程度是大幅改善的。
从本质上来讲,原来调频调峰存在寿命及实时性响应的痛点,采用我们的方案后,一是使用寿命跟同期的锂电相比要大幅延长,之前用锂电,可能两三年电池就废掉了。
二是提升投资回报,目前来看,要比锂电的高百分之三四十。尤其是电力市场要公开化以后,产品的性能或者是说度电成本要有核心竞争力,我们单独管理后,从产品架构上来讲,可降低度电成本。
目前,思源清能已投运高压SVG产品超过3000套,低压SVG/APF产品超过1万套,产品广泛应用于发输配用的各个环节,如新能源发电、电力系统等,在提高供电系统电能质量、保障供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储能技术
中创新航:392Ah储能电芯及6.25MWh液冷集装箱已量产

中创新航是一家从事锂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及相关集成产品的多元化股权国际化上市企业。
此次展会,中创新航高级副总裁/储能事业部负责人王小强正式宣布392Ah储能电芯及6.25MWh液冷集装箱系统产品全球首发量产下线。现场还同时展出了314Gen2.0超长循环储能电芯全方位展示高可靠、高安全、高性能的储能解决方案。
在此次量产发布的392Ah电芯产品上,利用SEI膜自修复技术,使寿命与314持平的同时,单体容量提升25%,能效提升至95%,且与314产线适配。其配套的6.25MWh 液冷集装箱,2合1高压箱设计,使占地面积降低14.9%。采用IP67级PACK防护,在保持高安全性的同时显著降低15%的系统度电成本,为储能电站的规模化应用提供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是现阶段综合性能最优的产品。
314Gen 2.0超长循环电芯凭借超15000次循环寿命,前1000CIS+“零衰减”的突破性表现,实现“光储同寿” 目标,成为支撑风光储一体化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该产品已于4月份开始量产交付;其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批量交付的314Ah第一代储能专用电芯,累积交付达35GWh,为行业内交付量最大的储能大电芯。
双登集团:运维响应效率备增

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023年全国质量标杆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江苏省制造业领航企业、江苏省创新型领军企业。主营业务为储能电池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为锂离子、铅酸储能电池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通信基站储能、数据中心储能、新型电力储能等领域,多次位列中国企业全球通信基站&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出货量榜首。
此次,面对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双登集团携手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忠伟院士团队,正式发布深度融合AI技术的储能智慧管理系统——双登储能AI智眸系统。
据悉,该系统开创性地将电池本征机理模型与深度学习算法结合,构建起覆盖“电芯-模组-系统”的全维度智能防护体系,标志着储能行业正式迈入主动预警、智能决策的3.0时代。
从技术上来看,主要实现三大突破,一是可提前72小时预警电芯级异常,可实现系统级风险预判准确率提升至99.7%;二是AI诊断算法使故障定位时间缩短至30秒内,运维响应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120倍;三是构建行业首个储能资产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从设计优化到收益评估的闭环管理。
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电力储能系统及工商业储能电站实证应用中,降低运维成本。
星辰新能:以先进储能技术+数智创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浙江星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辰新能”)是一家专注于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研发、制造和生产的企业。公司业务布局贯穿石煤钒矿、电解液、电堆、BMS、储能系统以及新能源资产的智能运营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与材料实现全栈自研。
此次展会,星辰新能携500kW/750kW智慧储能系统亮相,该系统具有安全、高效、敏捷、可靠的特点。
其中,安全方面,0 燃爆风险,高安全水基电解液,纯硫酸体系,无燃爆风险;高效方面,单体额定功率最高 750kW;敏捷方面,敏捷开发+模块化设计理念,双层电堆布局;可靠方面,25 年超长寿命,充放电循环 25000 次,100%充放电容量无衰减适应高温、严寒、强风沙等各类严苛环境。
从适用场景来看,星辰新能全钒液流储能系统适配兆瓦级以上项目,包括新能源基地配储、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高安全性场景(化工园区、数据中心等)等。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星辰新能是如何推动技术迭代以适配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需求的呢?
星辰新能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吴星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通过数字孪生,实现储能产品从原料到生产到工程到运营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可追溯性及可分析性,开发基于大数据云平台部署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度管理系统,实现健康度分析及智能运维管理。
二是电网仿真测试。相当于模拟储能系统与风光发电、负荷波动的交互,训练系统快速响应电网调频、调峰需求的能力。
三是新能源资产的智慧运营,也就是电力交易。星辰新能自主开发电力核心大模型,相当于电力交易领域的DeepSeek,在接收到客户指令以后,进行快速分解,给出定制化的电力交易方案,帮助客户实现更高的收益。
绿钒能源:在全钒液流行业单堆功率最大

北京绿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钒能源”),成立于2022年10月,业务包括储能技术服务、电池制造、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成立之初获得昆仑万维3个亿投资。
此次展会,绿钒能源自主研发带来的Vstorage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以“100kW钒电池电堆”为核心,是国内单堆功率最大的产品。
绿钒能源销售副总经理匡桢仁介绍该技术优势,一是系统集成的时候,体积更小,较之前减少近20%;管路套数低,意味着漏点少了,可靠性高了。二是密封性更强,技术上采用一种类似于古代木匠的榫卯结构;三是每一片电池都采用工业化开模,提高生产率及一致性。
匡桢仁还表示,目前,我们的系统整体寿命大概在25年到30年之间;电池的循环寿命可能就是2.5万次。未来,公司要做150kW、200kW钒电池电堆,一步一步迭代上去。
系统集成
固德威:整机转换效率高达99.01%

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固德威”)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以新能源电力电源设备的转换、储能变换、能源管理业务为主的企业。
此次展会,固德威发布三款储能产品——125kW储能PCS、215kW储能PCS及ICS升压变流一体机。
其中,125kW储能PCS在40℃高温环境下支持1.1倍长期运行,50℃不降载;内置端子温度检测、漏电流监测、故障录波功能,实现全链路安全预警。适配670—1000V的直流电压以及280Ah至320Ah多规格电芯,适用于多样化的电池配置,满足不同的功率需求;在光储协同场景可独立调度A,B,C三相有功与无功,最大程度避免弃光,极大提升自发自用率。
215kW储能PCS则支持一次调频与黑启动功能,可在电网故障时快速恢复供电;配合电池亏电修复技术,延长储能单元寿命;集成SVG(无功补偿)与VSG(虚拟同步发电机)功能,短路容量比(SCR)小于1.2,实现电网主动支撑;整机转换效率高达99.01%,45℃高温环境下仍不降额运行,且支持多达24台设备并机,轻松扩展至5MW容量。
目前,固德威在电力电子与储能系统领域有深厚的技术积淀。未来,固德威将持续深耕光储融合技术,推动能源系统向高效、智能、可持续方向演进。
鹏程无限:交直流一体储能系统利用率>99.5%

深圳鹏程无限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程无限”)是一家聚焦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航空器等绿色产业的科技型新能源企业。
此次展会,鹏程无限携手时代天源,正式发布新一代液冷储能系统——储蔚Powerlink交直流一体舱。
据介绍,储蔚Powerlink交直流一体舱采用314Ah电芯104S长箱方案、四级联动消防系统、一簇一管理等创新技术,实现在标准20尺的集装箱内,集成12组直流电池簇与12组变流器,升压一体舱占地面积减少38%。
此外,储蔚Powerlink还做到系统利用率>99.5%、可用电量提升4%等多类性能提升。
鹏程无限董事长兼总经理吕建表示,接下来,鹏程无限将进一步加强对PACK级管理的研发工作,结合BMS(电池管理系统)实现电芯级管理,以解决更多行业难题。
储能应用
中天科技: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通信储能、电力等领域

中天科技新能源产业集团(以下简称“中天科技”)在储能领域主要从事新型锂电池生产和储能系统研发。其产品注重专业、匹配与适用性,现已广泛应用于通信储能、电力及动力领域等,致力于为客户量身定制完整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此次ESIE 2025,中天科技发布7MWh储能系统,在核心创新上实现储能效率与安全性的提升。ENERDRID NA7液冷储能系统适用于共享储能、新能源配储等多种应用场景,是中天科技新能源推动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天科技储能研发部总监范宏军表示,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行业大发展是必然的,全面布局,势在必行。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应用,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可靠性,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都在呼唤更高能量密度、更高效率、更智能化的储能解决方案。而现有储能系统面临的电压等级过低、交直流转换损耗高、占地面积过大等问题,已经成为行业痛点。
中天储能给出的解决方案是“ENERGRID NA7”20尺集装箱液冷储能系统。该系统同时做到了单舱7.58MWh、直流2000V、交直流一体的三融合。
我们通过提高直流侧的输出电压,将PCS交流输出电压提高到了1000V,新开发的融合PCS支持该系统升级到8MWh,同时在容量及电压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不增加集装箱尺寸。
目前,中天科技铁锂电池年产能达8GWh,先后获得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省级绿色工厂、江苏省瞪羚企业等荣誉。
结语:
ESIE 2025展现的不仅是储能技术的创新迭代,更揭示了一场以AI为核心、多技术融合的能源革命。从阳光电源的AI智算大模型到中车株洲所的6.X高能效系统,企业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手段,正重塑储能安全、效率与经济性边界,推动行业从“规模化”向“价值化”跃迁。
站在全球视角,中国储能企业凭借全产业链自主创新与场景化应用能力,正引领全球能源变革。未来,随着氢储、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的突破,以及虚拟电厂、能源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储能将成为新型能源体系的中枢神经,驱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韧性提升与全社会低碳转型。这场始于技术、成于政策、兴于市场的储能革命,终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铺就一条零碳之路。
(智能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