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国机床展(CIMT)上,利勃海尔(中国)有限公司齿轮加工机床和自动化总经理冯海天展示了专为新能源汽车设计的LK280车齿机和WGT400测量机。面对新能源车电机直驱带来的高转速(1万至2万转/分钟)挑战,传统齿轮的噪音与强度问题被放大。冯海天指出:“新能源车没有发动机噪音掩盖,齿轮传动系统的静音需求成为核心痛点。”

利勃海尔(中国)有限公司齿轮加工机床和自动化总经理冯海天
利勃海尔通过两项关键技术破局:一是蜗杆磨齿机中的抗扭曲磨削、齿端修缘技术,结合超精密抛光工艺,将齿轮表面粗糙度控制在Ra0.1微米以下,大幅降低啮合噪音;二是滚齿机搭载的“独立倒角单元”,在加工后同步切除齿端毛刺并进行齿廓倒棱,减少后续精磨工序。这些创新使新能源车齿轮的疲劳强度提升30%,成为特斯拉、比亚迪等领军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从数据监控到预测性维护
智能化是利勃海尔技术升级的另一主线。其数控系统已实现加工参数实时监控,通过对比主扭矩、工作台扭矩等数据与预设曲线的偏差,系统可自动触发异常报警。冯海天透露,下一步将引入AI算法优化预测性维护,例如通过历史数据预测刀具寿命并动态调整加工参数。
更引人注目的是齿轮加工与检测的闭环协同。2019年收购德国温泽齿轮测量部门后,利勃海尔将测量仪与磨齿机深度集成。加工后的齿轮检测数据可直接反馈至控制系统,系统自动生成参数优化建议,操作者可选择一键调整或人工微调。“这不仅提升效率,更让质量管控从‘事后补救’转向‘实时纠偏’。”冯海天强调。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多家新能源车企的齿轮生产线。

CIMT上,观众在利勃海尔展位交流
德国标准与中国市场的“黄金平衡”
2025年3月投产的利勃海尔机床技术(重庆)有限公司(简称永川工厂),成为其本土化战略的关键落子。这座1.3万平方米的工厂完全遵循德国标准建设,核心部件如液压系统(博世力士乐)、数控系统(西门子)均与德国同步。“目标是德国精度、中国成本。”冯海天表示,通过本土化采购与生产,设备交付周期缩短40%,而精度仍保持微米级。
针对供应链安全,利勃海尔采取双轨策略:关键零部件优先选用德国品牌在华子公司产品,其他部件与国内头部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例如,丝杠与光栅均来自于德国顶级供应商技术,但部分型号已由其在华工厂生产。“既规避地缘波动,又保障性价比优势。”冯海天解释道。
德国技术本土化
永川工厂的野心不止于新能源车齿轮。2024年下半年,利勃海尔已成功引入风电行业专用的大型滚齿机,可加工直径1.2米至1.6米的风电齿轮,填补国内超大型齿轮加工设备空白。此外,自动化技术将成为新增长点。冯海天透露,德国总部研发的行架机器人及桁架式自动化系统将在永川工厂实现本土化生产,成本较进口版本下降明显。
“中国市场的规模化需求倒逼技术降本。”冯海天表示,未来三年,利勃海尔计划进一步提升永川工厂的国产化率,并逐步承接亚太地区的订单生产。这一战略不仅强化其在中国高端制造市场的竞争力,更为全球供应链布局注入新动能。
从新能源车的“静音齿轮”到风电巨轮的精密加工,从德国精工到中国智造,利勃海尔正以德国技术与本土化生产双轮驱动,重新定义高端齿轮加工的边界。而永川工厂,这座连接东西方制造逻辑的桥梁,或将成为其全球化视野的最佳注释。
(智能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