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5)以“融合创新 数智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余家企业参展,创下历史新高。这场展会既展现了中国机床产业的突破性进步,也暴露了行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一、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里程碑
1、高端技术显著提升
CIMT2025上,中国企业在高端领域展示了多项“硬核”技术。例如,格力推出的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采用国产化核心部件,加工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80%;华中数控发布全球首款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华中10型”数控系统,将复杂零件编程时间从半小时缩短至3分钟。此外,中图仪器发布的全自主三坐标测量机,核心测头与控制器技术对标国际水平,填补了国产精密测量设备的空白。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国机床从“替代进口”向“引领创新”的转型。

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
2、新兴市场需求增长
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领域的需求爆发,推动国产高端机床渗透率快速提升。科德数控的五轴加工中心产能接近500台,计划2028年突破1000台;拓斯达一季度五轴机床订单同比增长70%。广东原点智能的Light 5X系列五轴激光加工机床,凭借自主数控系统和光学控制技术,已应用于超硬材料加工,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产业链协同
国内企业通过垂直整合与跨界合作降低成本。例如,海天精工通过自建生产基地将立式加工中心毛利率提升至16.86%;华中数控联合18家机床企业推出智能机床集群,覆盖五轴加工、激光装备等领域。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也为行业注入活力,国家重大专项累计投入超300亿元,推动国产数控系统市占率从不足1%提升至30%。

二、结构性问题与竞争压力
1、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制约利润
尽管技术突破显著,但国产机床仍面临关键部件“卡脖子”问题。例如,精密轴承、光栅尺等依赖进口,成本占比超40%;部分企业采购进口数控系统导致成本占比高达80%,净利润率不足3%。低利润限制了研发投入,多数中小企业研发占比不足5%,远低于国际龙头15%-20%的水平。
2、中低端市场内卷与品牌溢价缺失
中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导致利润微薄。有的公司甚至在展会是喊出了“限时特惠五折”的口号......在价格战下,部分企业年营收30亿元但毛利率不到10%,技术价值难以转化为价格优势。外资企业如孚尔默凭借百年技术积淀,推出激光加工与超声波去毛刺复合机床,仍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

3、国际化与标准话语权不足
尽管格力、华中数控等企业进入特斯拉、欧洲航空供应链,但国际市场对中国机床“精度低、可靠性差”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国产设备出口价格仅为外资同类产品的1/3-1/2,品牌溢价能力薄弱。此外,国际标准制定仍由德日主导,中国企业参与度有限。

三、规模扩张到价值重塑
CIMT2025既是中国机床产业的“高光时刻”,也是反思与转型的起点。机遇在于新兴市场需求和政策红利,如设备更新周期与国产替代窗口期;挑战则在于突破技术壁垒、构建品牌价值与全球化能力。若企业持续依赖价格竞争,行业将陷入“低利润—低研发—低竞争力”的恶性循环;唯有转向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才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到“智造强国”再到“价值中国”的跨越。
(智能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