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的背景下,企业的环境责任已成为衡量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中,动力电池行业作为新兴产业要想飞得更高,更需要注意在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与环境发生冲突的难题。
智能零碳通过分析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瑞浦兰钧的2024 ESG报告,得知目前动力电池行业虽然正在加大对ESG的投入,但仍面临供应链合规、劳工争议等挑战。
重视ESG投入
2024年,《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全面生效,要求所有动力电池必须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需使用欧盟指定方法计算,并且设定碳足迹上限,超出限值的电池将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
在该欧盟新规影响下,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均开始在ESG有所投入。

从排名来看,2024年各动力电池企业在ESG的投入差距较大。排在榜首的是比亚迪,排在末位的是瑞浦兰钧,仅有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在1亿元以上。

此外,从研发投入来看,排在榜首的依旧是比亚迪、宁德时代紧跟其后;排在末位的是瑞浦兰钧,而且其研发投入是较2023年有所下滑。
从研发同比增长上来看,中创新航增速最快,排在末位的是宁德时代。
那么,各企业ESG投入背后的效果如何呢?

从减少碳排放情况来看,减少碳排放当量最多的是宁德时代,为29.13万吨,其次排名是国轩高科、欣旺达、比亚迪、亿纬锂能、中创新航、瑞浦兰钧。
从减少碳排放的原因上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新能源装机量。例如,宁德时代主要是在电池基地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92.4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总量达3.5亿度。

(国轩高科)
另一方面是购买绿电。例如,国轩高科在2024年采购绿电376.7万兆瓦时,减少22.6万吨温室气体排放量。

此外,从绿电使用占比情况来看,各动力电池企业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排在首位的是宁德时代,使用绿电占比高达74.51%;主要得益于其选择推进“零碳”工厂建设与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目前,宁德时代已有9座“零碳”工厂。
排在末位的是比亚迪,使用绿电占比仅为31%,其还计划2025年绿电使用占比达35%。
面临全方位“赋能”挑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对企业ESG的要求已不是单纯的经济贡献及自身约束就可以,而是要对企业涉及的整个产业链进行绿色低碳要求;对企业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要求。
首先,从供应链赋能来看,截至2024年,供应链碳足迹追溯覆盖率从2022年41%提升至78%。动力电池企业对自身要求的同时还需要对供应商进行审核和培训。

(比亚迪)
从已有的举措来看,2024年,宁德时代自主研发“时代碳链”系统,已累计完成产品及原材料模型超800款,覆盖130余家供应商、40余种物料品类;比亚迪则在供应商管理系统中新增了“红黄牌”机制,其中,红牌方面与13家供应商直接终止合作;黄牌方面和27家扣减20%货款;绿牌方面有41家优先获得订单。

(中创新航)
值得注意的是,中创新航的采购团队更是与各家供应商建立一对一的可持续业务沟通机制,致力于快速跟进可持续板块业务落地,内容涉及碳排、回收材料、溯源等。
其次,从企业在当地的劳工争议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海外项目,劳工争议事件同比上升63%,动力电池企业们还需处理好在海外存在的争议。
例如,亿纬锂能匈牙利工厂遭遇文化冲突,中方管理者要求“奋斗者”加班文化,当地员工坚持每周35小时工作制,最终演变为持续两周的罢工事件;宁德时代德国工厂的环保标准引发争议,虽然满足欧盟法规,但采用的废水处理方案比国内工厂标准低两个等级,遭到当地环保组织抗议。

(亿纬锂能)
目前,从举措上来看,亿纬锂能已发布《劳工权益保护政策》,明确严禁雇佣童工和强迫劳动,反对一切歧视和职场骚扰行为,充分保障员工合法权益。而且主动走进海外社区,助力当地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信息公开透明度,并计划设立社区申诉机制,与当地社区建立良好关系。

(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推进海外建厂与供应链布局;成立跨部门工作组,统筹零碳管理、供应链优化及数字化转型。而且在海外社区方面发力,与德国图林根州伊尔姆区(Ilm-Kreis)区议会保持定期交流,积极讨论工厂运营、工人排班、公共交通等问题。
结语
未来,在欧盟新规下,动力电池企业们还需在ESG上继续加大投入,尤其是在供应链及海外项目建设上加码。当ESG成为新的竞争维度,动力电池企业们还需在可持续和技术上达成平衡,方能走得更长远。
(来源:智能零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