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动力电池行业年报分析:分化与突围
“千帆竞发春潮涌,百舸争流奋楫先”—改自《礼记·学记》
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及装备行业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储能需求爆发与产能结构性过剩的交织中,呈现出“高增长、高分化、高迭代”的多维态势。根据数据,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达548.4GWh,同比增长41.5%,但行业总产值受价格下行压力影响增速放缓,头部企业利润逆势增长,尾部企业加速出清。
一、产能过剩 VS头部集中
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有效产能突破1500GWh,但实际产量仅665GWh,产能利用率由2023年的44%降至31%。过剩产能集中于低端技术路线(如传统磷酸铁锂),而高能量密度、快充性能的优质产能仍供不应求。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凭借技术溢价和规模效应,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而二线企业如鹏辉能源、瑞浦兰钧则陷入亏损泥潭,部分厂商开工率不足40%。
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占据国内69.8%的市场份额,形成“双寡头”格局。宁德时代虽营收同比下降9.7%,但归母净利润逆势增长15%至507.45亿元,毛利率达23.94%,主要得益于储能业务占比提升(毛利率26.8%)与碳酸锂成本下降28%。比亚迪则通过垂直整合模式,动力电池毛利率达24.7%,刀片电池装机量近200GWh,自供率超70%。
国轩高科以“动力+储能”双轮驱动,2024年储能业务营收78.32亿元(同比+12.98%),出货量激增200%,全球市占率6%,毛利率21.75%。亿纬锂能聚焦商用车市场,覆盖率超80%,但动力电池毛利率仅14.2%;欣旺达绑定理想汽车,HEV混动电池累计装机量全球第二,但容量较小制约规模效应。
二、磷酸铁锂VS固态电池破局
成本优势与技术改良推动磷酸铁锂(LFP)装车量占比从2020年的38.9%跃升至2024年的74.6%,三元电池(NCM)份额萎缩至25.3%。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实现700km续航,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量产配套高端车型,推动LFP向中高端市场渗透。
全固态电池仍面临固固界面稳定性难题,但半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提速。国轩高科推出30Ah车规级“金石电池”(能量密度350Wh/kg),计划2027年装车;宁德时代第二代钠电池(能量密度200Wh/kg)将于2025年底量产。
CTP(Cell to Pack)、CTC(Cell to Chassis)技术普及,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体积利用率突破72%;亿纬锂能智能BMS系统通过云端算法延长电池寿命10%。
三、垂直整合 VS 全球化
宁德时代通过长协锁价、再生锂盐回收(1.71万吨)降低原材料成本,储能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15.8%。比亚迪依托整车销量(427万辆)反哺电池产能,外供比例增至20%,并计划2025年推出新一代刀片电池。
国轩高科押注固态电池,研发投入同比增11.82%,但应收账款激增41.75亿元,现金流承压。欣旺达深耕HEV混动电池,亿纬锂能聚焦商用车,瑞浦兰钧扩产东南亚基地规避贸易壁垒。中科海钠10GWh钠电池基地落户长沙,二线企业试图绕过锂资源瓶颈。
吉利、奇瑞、长安等车企推出自研电池(如神盾短刀电池、鲲鹏电池),旨在降低对外依赖。但自研电池毛利率普遍低于头部厂商(宁德时代28.19% vs 车企8%-21%),短期难撼动专业电池厂地位。
四、出海 VS贸易壁垒
国轩高科海外营收突破110亿元(同比+71.2%),毛利率22.28%,在美洲、欧非市场获头部车企定点;宁德时代欧洲市占率稳居前三,储能电池出口同比增长34.3%。
美国IRA法案推动本土产能扩张,但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出口受关税限制增速降至5%;欧盟碳足迹认证要求倒逼企业绿电溯源(隆基绿能碳排放降至380kg CO2/kW)。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江上》
2024年的动力电池行业,既是产能过剩的“红海”,也是技术革命的“蓝海”。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与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二线厂商则通过差异化与全球化寻找生机。未来,行业将加速向“技术驱动+生态整合”模式演进,唯有兼具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与全球化视野的企业,方能在“双碳”浪潮中立于潮头。
(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