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剥蛋”到“炼钢”:2025 WAIC 见证中国具身智能的破圈之路

ainet.cn   2025年08月05日

站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中心的大厅,很多观众们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个机械臂正以极其熟练而又细腻的手法剥开鹌鹑蛋,动作流畅精准,甚至比人手还要优雅;另一边,银河通用展示了机器人正在整理现场模拟超市场景的货柜;那一侧,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G1正在“打台赛”赢得了众多观众的不断喝彩;热闹中,傅利叶展出的主打交互陪伴的人形机器人“GR-3”正在与观众热情互动、谈笑风生……

这就是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200多台机器人,他们不再是电影中的新奇与幻想,而是正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超市,甚至未来的家庭与手术台。在这背后,是我国在“AI + 人形机器人”融合创新上的加速突围,技术从“看得见”到“抓得住”。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正迎来从“感知智能”向“行动生成智能”的跃迁,而机器人的真实作业能力和其背后的基础设施、系统集成、数据治理,则成为这一跃迁的关键瓶颈。

AI走向现实场景要跨越的“现实裂痕”

如果说2023年是大模型井喷的一年,那2024年则是AI产业开始冷思考的元年。站在2025年,业界终于形成共识:AI必须为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降本”,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拉动力。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再工业化”的阶段:供应链整合、能耗控制、远端协同、人力成本攀升等瓶颈,无一不在呼唤更智能的系统替代传统人力完成高强度、高危险、高精度的任务;医疗领域则在分诊压力、培训效率、手术精度等挑战中对智能设备抱有更迫切的需求。

AI不仅要“看得到”、“听得见”,更要“跑得快”、“做得好”,真正成为“脑+手”的闭环。具身智能(Embodied AI)、工业数字孪生、数据-算力-模型三位一体的基础设施,成为本届WAIC最明显的关键词。

但正如一位展商所言:“谁都知道‘智能体’重要,但没有人知道怎么把它从实验室带回家。”

智能化转型,智能基础设施先行

在深入具身智能的浪潮前,我们必须先审视当前企业的核心痛点。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企业普遍面临三大挑战:

● 数据孤岛与算力瓶颈

各个业务系统之间数据无法互通,海量数据难以有效利用;而大模型训练对算力的天文数字需求,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 高危高强度岗位的困境

制造业、能源、医疗等行业存在大量“3D”(高危、高粉尘、高强度)岗位,不仅危险,且面临招工难、成本高的双重压力。

● 技术落地难与人才稀缺

很多AI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既懂AI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稀缺。

本次WAIC我们发现一个显著趋势:众多企业正在加速构建一套强大的智能基础设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新华三、腾讯等企业提供的全链路解决方案,从数据存储到算力全面支撑,正在成为具身智能落地的坚实后盾。

● 海量数据存储与高效调用

新华三的X10000系列分布式存储,为企业提供了经济高效的数据仓库,确保仿真数据、动捕数据“存得下、存得稳”。而X20000系列高性能存储则为算法训练铺设了“数据高速路”,让10亿帧级数据的读写变得如丝般顺滑。

● 多元算力集群与高效调度

通过高性能网络设备与异构算力服务器的协同,企业能够将分散的算力整合为强大的集群。这不仅能提供训练大模型所需的“核动力”,更能通过智能调度避免资源浪费,让每一分算力都物尽其用。

腾讯 Robotics X实验室与福田实验室联合发布“Tairos(钛螺丝)”——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开放平台。不同于传统机器人闭源、高壁垒的架构,该平台允许开发者“即插即用”,具备任务分发、环境建模、交互逻辑及决策算法的全开放能力。

这一平台的推出,标志着腾讯在机器人领域从研究走向赋能,为相关企业降低AI动作融合门槛,“让模型生成行动,让行动回归制造”。

这些智能的基础设施正为具身智能的“成长”奠定基石。就像人类的大脑需要强大的神经系统支持,具身智能也需要一个稳定、可靠、高效的基础设施与平台,其潜力才能真正释放。

走向实用,实现“生产力”的跨越

在WAIC展会的众多亮点中,人形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两颗“明星”。其令人惊叹的精细度和实用性,宣告了具身智能的“生产力”时代已经到来。

● 钢铁与人形:高危场景的终极方案

在宝信软件的展位,我们看到了一个针对钢铁行业痛点的颠覆性解决方案——宝信软件自主研发的图灵人形机器人。这个身高165cm、具备41个自由度的“钢铁侠”,能够自主完成取样、装样、送样等高危任务。它不仅仅是一个机械臂,更是一个集成了多模态交互系统、AI决策中枢和超仿生运动控制的智能体。

机器人通过认知智能引擎和云端大脑,实现了从环境分析到任务规划再到自主决策的闭环,不再需要人力的远程遥控,而是能自主应对复杂的工业环境。

● 0.5mm级精准操作

能够实现0.5mm级的精确抓取,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完成粗重的搬运工作,也能胜任精细的检测任务。

● 安全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能将人员从“3D”岗位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杜绝了安全隐患,同时通过8小时的超长续航和高效作业,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宝信软件的“两条腿走路”战略——既自主研发本体,又进行应用场景开发,这正是具身智能产业化的正确路径。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一个前沿技术与一个垂直行业深度结合,从而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 微米操作挽救生命:医疗精度的极限突破

如果说人形机器人解决了“安全”和“效率”的问题,那么云百生展台的超显微手术机器人则重新定义了“精度”的边界。一台机械臂以0.1毫米的精度剥开鹌鹑蛋内膜的演示,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背后是三项核心技术的完美融合:多模态影像导航,整合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与超声成像技术,构建出0.5微米分辨率的血管三维模型,让医生拥有了“超能力”的透视眼。自适应控制算法,实时组织反馈调节操作力度,将误差控制在±5微米范围内,其精细度是达芬奇系统的8倍。5G远程操作,10毫秒级的超低时延,为分级诊疗提供了技术基础。三甲医院的专家可以在千里之外,实时指导县级医院完成复杂的显微手术。

这项技术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为外科教学带来了革命性改变,有望将传统的显微外科培训周期缩短60%;也为战地医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让0.5毫米级的血管缝合在野战医院成为可能。正如《柳叶刀》的研究结论所印证的:机器人辅助可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7%。这场“精度竞赛”的终极奖品,是人类寿命质量的全新刻度。

仿生与智慧:通用机器人的潜力爆发

博格机器人的Cyborg-R01量产版则揭示了人形机器人走向“通用化”和“量产化”的趋势。其“身体协同”、“博脑决策”和“灵巧执行”三大技术破局点,旨在彻底挖掘人形机器人的泛场景部署潜能。

其多模态决策中枢系统基于NVIDIA Orin AI芯片,实现了毫米级环境建模与实时决策,让机器人拥有了强大的“博脑”。可以动态自适应运控,经自研绳驱系统与MPC预测控制框架的结合,让它能以2m/s的速度动态运动,并实现超500万次的屈伸,能效提升72.6%,续航长达4小时。类人仿生本体更能适应现有环境。 本体拥有62自由度设计、16自由度灵巧手、20kg的双臂负载,让它能够轻松应对室内外的复杂地形和中等载荷的搬运任务,单次搬运效率提升3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Cyborg-H01灵巧手,通过仿生驱动的筋腱作动结构和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实现了类似人类筋腱的柔性驱动,具备单指10N以上握力和双手20kg承载能力。这使得它不仅能在工厂、物流等场景下搬运货物,也能在应急救援、医疗康复等更精细的领域发挥作用。

机器不能取代人,但它能让人类更强大

如果说前两年是AI行业的“尚不成熟期”,那2025年WAIC可以视为——我国机器人技术从“概念验证”走向“工程能力验证”的临界点。

大部分参展人型机器人,已不再停留在外观骨架阶段,而是开始构建稳定的运动控制模型。工业类AI机器人已进入工序集成阶段,例如图灵之于钢厂作业、赛博格之于物流搬运。

此外,多模态感知+低延迟通信成为标配,不再只是“光纤+摄像头”就能解决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平台开放与生态构建齐头并进,无论是腾讯Tairos、还是矩阵超智的开放开发平台都是从点到面的生态构想。这些“细节性”的跃迁,都意味着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正在从“实验室的表演者”,进化为“工厂与医院的执行者”,这些变化是在场所有观众的最真切感受。“AI + 智能硬件 + 多模感知 + 平台即插即用”的模式,也终于开始渗透制造业、医学、能源等领域。

企业决策者也在逐渐理解,机器人不仅是“技术玩物”或“公益工程”,而是一个能写入企业财报的新资产。正如现场的一位创业者所言:“聪明的大脑必须配上灵活的四肢,才能解决当前社会老龄化与企业降本增效、数智化转型的实际问题。”

(智能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2025 WAIC 我要反馈 
泰科电子ECK、ECP系列高压直流接触器白皮书下载
亿万克
专题报道
2025全景工博会
2025全景工博会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中国工博会,CIIF”)将于今年9月23至27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 [更多]

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展播
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展播

为了讲述我国实体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例,发挥好典型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示范作用,提振广大制造业企业推进转型升级的信心... [更多]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简称“WAIC 2025”)将于7月在上海世博中心和世博展览馆举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