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

开放融通,生态共创:施耐德电气揭示“了不起的未来工业”的构建之道

ainet.cn   2025年09月30日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在国家会展中心盛大举行,激荡着产业变革的澎湃浪潮,步入人潮涌动的6.1号馆,在施耐德电气的展台,其“了不起的未来工业”主题鲜明有力。七大主题展区星罗棋布,开放自动化、人工智能(AI)、数字化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从采油炼化到消费品制造,从水处理到公用建筑的七大关键产业场景中,系统地描绘了一幅覆盖产业全价值链的智能化与绿色化融合的新蓝图。

正如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所言:“中国有广阔的市场规模、完整的产业配套、强韧的供应链体系,以及AI等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已成为全球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 这番话,为我们理解当前中国制造业的转型脉络提供了思路。

转型之困:智能工厂建设面临的共性挑战

然而,通往“了不起的未来工业”的道路并非坦途。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三座难以逾越的“大山”:首先,是顶层规划之惑。 许多企业都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但在“为何转”、“转什么”、“如何转”上缺乏清晰的路线图。企业的决策者面临巨大压力:一方面是对新技术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另一方面是投资回报率(ROI)的灵魂拷问。如何在宏大的愿景与务实的业务增值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转型的第一道关卡。

其次,技术融合之难。 这集中体现在IT(信息技术)与OT(运营技术)之间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工厂内,ERP、MES等IT系统与PLC、传感器等OT设备往往是两套独立的“语言体系”,导致数据无法顺畅流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棕地改造”(对现有工厂的升级)的复杂性尤为突出,新旧设备并存、通信协议五花八门,使得系统集成异常困难。更关键的是,既懂IT又懂OT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短缺,成为项目落地的核心瓶颈。

最后,价值落地之困。 不少企业投入巨资打造了亮眼的“试点产线”或“示范车间”,但实际生产中却成为“中看不中用”的盆景,如何将这些成功的“盆景”规模化复制成覆盖全厂乃至全集团的“风景”却步履维艰。规模化推广带来的成本压力、数据安全风险以及运维挑战,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让智能化投资如何真正沉淀为可持续、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是所有企业面临的终极考验。

正是因为深刻理解了这些挑战,以施耐德电气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所展示的创新理念与生态实践,才显得尤为珍贵。他们提供的不再仅仅是单一的产品,更是破解上述难题的系统性方案。

政策与内需双轮驱动,智能化转型迈入深水区

随着AI大模型进入产业导入期,当前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已成为企业的必选题。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熊宜对当前的企业内、外环境做出了有力总结:“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国家宏观政策的红利正在持续释放。” 从去年年底的指导性文件,到今年一系列供应链相关政策,政策的东风为企业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力支撑。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熊宜

与此同时,企业内在的转型动力愈发强劲。他观察到:数字化、AI技术以及绿色可持续,已不再是少数先行者的探索,而是业界的普遍共识。并强调,工业领域的AI应用正变得更加务实,不再是空谈大模型,而是聚焦于工业场景的实际落地。“现在,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大小模型结合+人的协同’,这种模式正进一步推动AI技术的深度应用。”

政策的牵引与企业的内生动力,共同构成了今年行业趋势的主旋律。这不仅是中国制造业活力的体现,也解释了为何像施耐德电气这样的跨国巨头,正不断加大对国内市场的投入。

深耕中国:信心源于实力,创新源于市场

施耐德电气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布局与持续投入。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则详细阐述了这份信心的来源。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品类的国家,其供应链的完整性与韧性,使其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供应链重要的‘基础稳定器’和‘创新源’。” 张开鹏指出,中国市场对新技术、新科技的拥抱态度,以及新能源、5G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土壤,为创新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场。

这份信心清晰地体现在其供应链的布局上。施耐德电气全球供应链划分为四大区域:北美、欧洲、中国和国际区。“从这样的划分,就能看出我们对中国供应链的重视程度。” 据张开鹏介绍,施耐德电气将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与本地化布局,例如北京亦庄工业园扩建和无锡新工业园将于今年底前竣工;厦门新工业园也将在明年落成,并将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最大的中压生产基地,这些都将进一步强化其在华整体布局,支持“中国中心”战略。

熊宜补充道:“我们的研发投入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以核心硬件为主,现在是‘硬件+软件’,对软件和数字化研发加大投入也是我们对中国市场信心的体现。”在施耐德电气,一个研、产、销一体的敏捷供应链体系已然成型。这正是其践行“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惠世界”使命的有力证明。

年初获评“端到端灯塔工厂”的上海普陀工厂,便是这一战略的缩影。这座拥有30年历史的老厂,通过整合5G、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化率提高了20%,与五年前相比大幅提升。随着业务投入的增加,设备复用率提高了85%、生产速度提高了65%,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生态共创:开放自动化是通往未来工业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智能制造是未来的方向,那么“开放”与“协同”无疑是抵达未来的桥梁。开放自动化,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理念,一种重塑产业生态的范式。

5G与OT的握手:从“怀疑”到“深度融合”

在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清视频监控数据、同时,设备运行参数等数据也需要能够实时、流畅地传输。5G能否精准和安全地保证传输是很多企业最大的顾虑。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坦言,起初工业企业对5G是“抱着很大的怀疑态度”。工业领域更信任工业总线和以太网,5G被认为只能应用于消费市场。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

“我们遵循了一条从网络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发展路径。” 范济安回顾道。最初的挑战,是工业现场五花八门的非标通信协议。为了连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联通团队打造了软硬件网关进行协议解析,这催生了工业物联网平台。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与施耐德电气的合作中。“施耐德电气敢于将核心生产系统的工业控制场景向联通开放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范济安对此十分赞赏,“他们力推的基于IEC 61499标准的开放自动化,给了我们合作的契机。”

这次合作,倒逼5G网络进化出更强的“工业属性”。例如,为了替代工业总线,5G网络必须做到超低时延和超强稳定性。通过技术攻坚,时延被压缩至4毫秒。5G网络也从传统的三层IP网络,增加了二层物理网络的特性,以适应工业组网需求。这场跨界合作,完美诠释了生态协同的价值:一方开放场景,一方迭代技术,最终共同开创了“5G+工业控制”的新局面。

软件定义价值:做“技术联合器”与“价值转化器”

澜兔数界(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啸天,则代表了生态中另一股新生力量。作为一家初创公司,他们直面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

澜兔数界(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啸天

“三五年前,客户的需求是打通数据;现在,他们的需求是跨部门、跨角色,甚至是跨时间性的。” 刘啸天指出,前端市场的压力传导至供应链,对数字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同时,如何将专家脑中的Know-how与众多新技术结合,转化为有投资回报率的应用,是最大的挑战。

澜兔数界的定位,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我们是‘技术联合器’和‘价值转化器’。” 刘啸天介绍,他们通过模块化的工业数据虚拟化软件(IDFE),将5G、数字孪生、工业控制等能力封装成通用的模型库,覆盖70%-80%的跨行业应用,再结合30%的行业专用模块,让用户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构建应用。

“这个理念与施耐德电气的开放自动化不谋而合。” 他透露,已有客户将他们的方案与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EAE)同时部署,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体现了开放生态在规模化复制上的独特优势。

IT/OT融合:破解“信息孤岛”与“成本敏感”

北京华胜锐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宇男从企业云服务的视角,点出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的三大痛点:信息孤岛、业务连续性要求高与成本敏感。

北京华胜锐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宇男

“制造业的数据来源极其复杂,IT和OT系统的数据没有完全打通,就谈不上AI对企业数据的分析和价值挖掘。” 王宇男表示,IT与OT的融合不足是根本问题。此外,生产场景对系统的稳定性如:单点故障导致的业务中断、网络抖动、数据时效性“零容忍”,且企业对每一笔投入的ROI(投资回报率)都精打细算。

为此,华胜锐盈与施耐德电气等伙伴合作,共同打造统一的数据平台,并在云、边、端架构下为企业赋能。“我们不强调所有数据都上云。” 王宇男解释道,“云端负责大数据分析,边端负责贴近业务的实时计算,形成本地闭环。端侧则通过EAE平台完成数据采集与反馈控制。” 这种分层架构,既保证了实时性与稳定性,又优化了成本,结合华胜锐盈的自动化运维工具实现关键业务实时监控,故障自愈,数据清洗和分析为破解制造业的数字化难题提供了务实的解决方案。

规模化复制:降低门槛,让中小企业也能“了不起”

标杆案例固然亮眼,但其经验能否赋能广大的中小型制造企业?这或许是所有企业负责人最关心的问题。熊宜坦言,施耐德电气与生态伙伴正在努力降低复制的门槛。他将这一门槛归结为三点:技术与人才、系统复杂性、生态开放性。而破解之道便也围绕这三方面展开:

第一,产品的模块化。将复杂技术封装成标准化的“即插即用”模块。例如,用一个集成了多设备功能的标准化软PLC,替代传统PLC和工控机,用户无需复杂的编程和改造,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

第二,部署的敏捷化。 标准化带来了实施流程的大幅提速,中小企业可以先从小范围试点开始,快速验证价值,避免了一次性巨大投入的风险。

第三,生态的开放化。 施耐德电气是开放自动化组织(UAO.org)的创始成员之一,目前成员数量已突破100家,国内已有10家组织机构加入,中小企业可以直接借力一个庞大的、平等的合作生态,而无需自己费力组建。

张开鹏用北京物流中心的案例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若按传统方案,北京物流中心至少需要上百台PLC。而采用开放自动化平台后,不仅硬件投入大幅减少,部署时间也节省了20%以上。“年底将投运的无锡三新智慧园区,也将采用也要采用新的开放自动化的平台,这将极大提升部署速度和数据采集分析效率。”

共创一个高效与可持续的工业未来

当今的制造业,从宏观政策的指引到企业巨头的战略布局;从5G、AI等前沿技术的落地,到开放协作新生态的构建;从顶尖的灯塔工厂,到赋能中小企业的普惠方案——一幅“了不起的未来工业”画卷,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我们面前展开。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丁晓红指出:“未来工业正迈向‘数智化+绿色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这一进程既需要前沿技术的持续创新,更依赖能力集成、智能融合、跨界协同的新生态。”

对于广大挣扎在转型道路上的中国制造企业而言,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封闭的系统终将被打破。唯有拥抱开放,投身协作,积极利用模块化、平台化的新技术,才能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往未来的确定路径。未来工业的浪潮已至,是时候扬帆起航,共同驶向那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新蓝海”。

(来源:IIANews)

标签:施耐德电气 我要反馈 
泰科电子ECK、ECP系列高压直流接触器白皮书下载
亿万克
专题报道
2025全景工博会
2025全景工博会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中国工博会,CIIF”)将于今年9月23至27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 [更多]

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展播
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展播

为了讲述我国实体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例,发挥好典型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示范作用,提振广大制造业企业推进转型升级的信心... [更多]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简称“WAIC 2025”)将于7月在上海世博中心和世博展览馆举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