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办,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网&新华社·智能零碳协办的“2025储能&智能制造·产业链沙龙”第二站来到了欣旺达深圳光明基地。本次活动汇聚了禾望电气、科陆电子、费斯托、发那科机器人、达明机器人、非夕科技等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围绕储能技术前沿、系统安全、降本增效与产线智能升级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共探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

洞察储能技术前沿,引领行业创新方向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的加速推进,储能产业正逐步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枢纽。储能技术的持续创新与迭代,已成为推动产业实现规模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引擎。欣旺达、禾望电气等储能技术领军企业分享了当前储能技术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
欣旺达海外储能产品研发总监魏臻在《锂离子储能电芯的设计及研发趋势》主题演讲中,分享了公司在锂电池领域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他指出,在储能电芯方面,欣旺达通过叠片与卷绕两大技术路线打造了覆盖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的684Ah和588Ah储能电芯组合。其中,684Ah的叠片工艺侧重于高能量密度和系统集成,更适合空间受限场景,而588Ah的卷绕工艺则强调循环稳定性和能效优化,更适合高频次充放电场景。在智能制造端,欣旺达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叠加领先的智能技术,通过智能生产链、智能研发链、智能供应链构建起工业互联网架构,实现数字化转型,打造国际一流的生产制造体系,实现产品的高良品率、高一致性、高效率和高稳定性,致力于为全球市场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储能产品。

欣旺达海外储能产品研发总监 魏臻
禾望电气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部总监刘文龙则聚焦于构网型储能技术的突破。他指出,与传统的“跟网型”储能不同,构网型储能技术能够像传统发电机一样主动构建电网的电压和频率,具备极强的弱网适应性、惯量支撑和孤岛运行能力,是解决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稳定性的关键。作为行业领军者,禾望电气不仅牵头成立构网型储能工程研究中心,更推出全系列一体机产品;其在云南、新疆等地落地的多个成功项目,充分验证了该技术在增强新型电力系统韧性、推动能源转型中的核心价值。

禾望电气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部总监 刘文龙
聚焦核心挑战,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锂电产业领跑全球、加速出海的背景下,电池企业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降本增效、供应链拓展及 ESG 建设,已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美的集团、费斯托等企业直面行业在安全性与经济性上的核心挑战,积极探索破解之法。
美的集团科陆地面电站储能产品总监易成霖指出,面对全球储能安全事故频发的严峻挑战,行业安全标准正从“灭火”向“控火”演进。为实现极致安全,科陆电子研发了一套“主动通风防爆系统”,通过冗余风道设计、自然排风持续防护和定向泄压技术,在热失控发生时主动抑制可燃气体聚集,有效防止爆炸和火灾蔓延。该系统的有效性已在严苛的整站级大规模火烧测试中得到实证,达到行业最大燃烧时间59h10min,证明其产品安全和可靠性,为应对未来更大容量电芯带来的安全挑战提供了关键支撑,为GW级储能电站的规模化安全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美的集团科陆地面电站储能产品总监 易成霖
费斯托大中华业务区新能源行业大客户经理高志文强调,降本增效正成为驱动储能行业升级转型的最强引擎。费斯托新一代VTUX阀岛平台整合了电磁阀、比例阀及真空发生器,可减少30%布线成本与安装空间,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成本控制解决方案。同时,Festo AX数字化解决方案能够实时监测数据并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分析,其预测性维护软件可监测气缸健康状态,提前进行风险预警,便于安排维修计划,有效避免意外停机。

费斯托大中华业务区新能源行业大客户经理 高志文
智造升级,探索储能+智造融合新路径
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的自动化产线已难以满足储能市场对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应用正成为提升储能制造体系柔性与生产力的关键。
发那科机器人新能源销售部门副部长王浩表示,面对储能行业内销及出口业务的增长趋势以及电池包重量增加的变化,发那科凭借大负载机器人配合高刚性导轨,可实现700公斤级储能集装箱的自动入库。高速版机器人通过震动抑制技术与温漂控制,在光伏电池片与电芯叠片环节实现行业领先的节拍效率。在安全维度,DCS双CPU系统通过夹具运动轨迹监测与Smooth Stop缓停机制,有效压缩作业面积,大幅降低空间成本。

发那科机器人新能源销售部门副部长 王浩
达明机器人销售经理韩文佳介绍了公司在协作机器人领域的最新进展。达明机器人将AI、视觉与机器人三大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脑、眼、手”合一。其核心产品TM AI Cobot搭载内建视觉系统,并有独创的TM Landmark技术加持,能自动适应环境变化,大幅提升在AGV等移动应用场景中的灵活性。同时,内建的AI训练与推论引擎支持复杂的检测与识别任务,为储能行业提供高效、易部署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达明机器人销售经理 韩文佳
非夕科技高级销售经理陈伟华则分享了机器人从“硬自动化”向智能柔性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区别于传统位置控制的机器人,非夕科技通过整合工业级力控、AI平台与先进传感器,使机器人具备“手感”和“条件反射”能力,从而应对不确定的非结构化环境。其核心产品RIZON、MOONLIGHT系列自适应机器人及AICO开发平台,能够像人一样完成精密装配、复杂曲面打磨、插拔等对柔顺力控要求极高的任务,实现对传统难以自动化的人工工位的替代,显著提升了产线的柔性。

非夕科技高级销售经理 陈伟华
生态共振,共促产业链协同前行
本次沙龙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不仅展示了储能与智能制造融合的最新成果,更促进了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与资源共享。与会企业一致认为,唯有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才能共同推动储能产业系统级竞争力的持续跃迁,为我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与制造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智能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