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转型中,新能源加速向“主力能源”转变。但也面临存量项目涉网性能不达标、新型主体调控响应慢、并网参数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国家能源局82号文明确要求,新能源与新型并网主体需符合国标、服从统一调度,并对存量项目划定“2025-2027年”分级改造时限;并满足“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要求,这意味着场站需具备实时数据采集、快速指令执行、本地智能决策能力,而边缘计算设备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核心载体。

在南方电网对分布式四可标准要求中进一步明确,“边缘网关”需具备直采直控、多主站通信、安全防护、有功/无功协调控制、云边协同等关键功能,推动边缘计算技术从“数据通道”向“智能中枢”升级,承担起数据聚合、本地决策、指令执行的核心角色。此前,国能日新已中标成为南网综能首个提供II型边缘网关技术支持企业,对提升南网综能分布式光伏运行管理规范性与安全性意义重大。
【三大核心优势】
为客户创造长期市场价值
国能日新边缘网关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智能控制、安全防护、高可靠性”三大维度,采用“国产化硬件+模块化软件+云边协同”架构,深度融合电力系统运行需求与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出算力充足、接口灵活、运维便捷的智能边缘计算平台,降低客户部署与使用成本,为客户解决实际痛点、提升长期收益。
一是智能控制能力领先,提升发电经济性与调度响应速度。设备内置先进的有功/无功控制策略,支持“最少停机数量”优化算法,结合等裕度法、平均分配法进行功率分配,减少停机损失,直接提升电站发电收益;创新集成“云端预测”功能,结合气象数据与AI模型,实现短期与超短期发电量预测,提升功率控制精度与调度响应能力。帮助客户更好响应调度指令,避免因调度不及时导致的处罚;支持事故总信号自动延时复归、防误闭锁机制,避免异常指令导致设备误动,降低运维风险。
二是安全防护体系合规达标,保障数据与设备安全。产品严格遵循GB/T 36478、GB/T 36572、Q/CSG1204009等标准,通过IV级静电、浪涌、电快速瞬变等电磁兼容测试,具备强抗干扰能力;无线通信板卡内嵌加密模块,支持国密 SM1、SM2、SM3 算法与IPSEC-VPN协议,支持电力调度数字证书;支持对无线通信的所有上行报文加密、下行报文解密,保障数据传输安全;日志记录不可篡改,支持循环存储与远程召唤,满足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三是高可靠性保障,降低故障与运维成本。整机采用无风扇设计,寿命长、故障率低。支持交直流双电源输入,具备过压、反接保护,运行稳定,减少停机维修次数;设备通过3C、FCC Class A、RoHS认证,平均无故障时间超3万小时,适用于电力系统安全一区运行;导轨式安装方式灵活,适应多种现场环境。
【软硬协同】
打造高适配性的模块化智能平台
硬件方面,设备搭载四核64位处理器,算力充沛,可应对多场景数据处理需求。接口丰富,并可选配4G/5G、LoRa、HPLC、GPS及加密芯片,适配不同现场通信与安全需求。工作温度范围宽达-25℃~70℃,能适应光伏电站、储能场站等严苛工业环境,降低因环境适配问题导致的故障风险。软件方面,基于Linux操作系统,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与逻辑运算能力。通过容器化技术实现分层部署,支持远程升级、APP启停与功能扩展,无需现场运维。设备全面兼容主流通信协议,可同时与多个调度主站建立连接,实现多主站通信与数据分流。
【全场景覆盖】
适配多元需求的智能调控方案
边缘网关并非单一设备,而是面向新能源发电、储能调控、配网自动化、虚拟电厂等场景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可灵活匹配不同电压等级与运行模式,直接解决客户在不同场景下的调度与收益难题。
在分布式光伏电站应用场景下,边缘网关通过AGC、AVC功能,精准执行调度主站的功率曲线跟踪、调频调峰指令;即便通信中断,也能按日前计划自主运行,既保障电网安全,又避免因停机导致的发电损失。
对于储能电站,边缘网关可精准控制充放电策略,助力储能参与电网辅助服务市场,实现峰谷套利与需求响应,直接提升储能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在虚拟电厂架构中,边缘网关作为核心节点,聚合分布式资源,实现本地自治优化与云端协同调度,为电力市场交易提供稳定技术支撑。
赋能零碳
迈向智能决策的价值跃迁
国能日新边缘网关不仅是对南网技术规范的积极响应,更是我们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前瞻性布局。标志着边缘计算设备从“数据搬运工”向“智能决策者”的深刻转变,为新能源高效消纳、电网安全运行、电力市场交易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未来,我们将持续融合边缘智能与AI大模型、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拓展虚拟电厂聚合、绿电溯源、碳资产管理等创新应用场景,与客户携手共筑智慧能源网络,真正让技术落地为客户的实际价值!
(来源:国能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