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西门子PLC因芯片短缺和供应链问题宣布涨价15%-20%,而国产PLC厂商却以“高性价比+短交期”逆势突围。这场价格战的背后,不仅是成本的较量,更是中国工业自动化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缩影。
一、价格对比:国产PLC的“降维打击”
-
中低端市场:国产价格低30%-50%
-
外资品牌(如西门子S7-1200系列)基础型PLC单价约3000-5000元,国产同级产品(如汇川H1U系列、亿维UN系列)价格仅为1000-2500元。 -
以OEM设备市场为例,一台标准包装机采用国产PLC可节省硬件成本40%以上。 -
高端市场:差距缩小,国产性价比凸显
-
西门子S7-1500高端PLC单价约2万-5万元,国产同性能产品(如中控ECS-700X、和利时LK580)价格控制在1万-3万元区间,且支持定制化开发。 -
隐性成本:服务与维护费用对比
-
外资品牌售后服务费用普遍占设备总价10%-15%,而国产厂商(如信捷、英威腾)提供免费技术支持和本地化快速响应。
二、性能对比:从“能用”到“好用”的进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据来源:TÜV南德认证报告CR-0321、亿维自动化技术白皮书)
三、市场选择:为什么企业转向国产PLC?
-
成本敏感型行业率先突围
-
纺织、包装、食品机械等OEM领域,国产PLC市占率已超70%。 -
案例:某充绒机厂商采用良石技术PLC,单台设备成本下降35%。 -
高端项目国产化替代加速
-
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国能集团火电改造等项目采用国产PLC,综合成本比外资方案低25%。 -
外资品牌的“被动降价”
-
2024年,西门子PCS7系统报价下调37%,施耐德部分产品降价20%,以应对国产竞争。
四、未来挑战:价格优势之外还需补足什么?
-
技术短板
-
7nm以下芯片、车规级PLC仍依赖进口,国产高端芯片自给率不足30%。 -
品牌认知
-
调研显示,60%的终端用户认为外资品牌“更可靠”,仅25%愿意优先选择国产。 -
生态壁垒
-
外资PLC与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封闭生态链仍是护城河,国产厂商需加速开源生态建设(如信捷OpenPLC联盟)。
总结:价格战只是序幕
国产PLC用“一半价格、八成性能”撕开了外资垄断的铁幕,但真正的战役才刚刚开始——当中国制造从“性价比”迈向“技术定义权”,当EPA协议与EtherCAT+标准争夺全球话语权,这场较量的终点或许不是谁替代谁,而是谁能重新书写工业自动化的规则。
正如一位工程师在舟山炼化项目现场所言:“十年前我们用西门子是因为别无选择,今天用国产PLC是因为它值得选择。” 这或许就是中国智造最有力的宣言。
(来源: 沐辰驿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