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UP!》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旗下首份刊物,持续邀请全球AI及跨领域的先锋力量,共同释放思考的力量与智慧的主张,探究关乎技术跃迁、自我边界和未来文明的无限可能。
本期《WAIC UP!》以「AI: The only way is UP!」为题,回应当下AI飞速进化所引发的时代叩问:我们究竟希望AI驶向怎样的方向?
我们试图捕捉AI超越“工具理性”的微光时刻,在那些AI向上突破、向好生长、向善进化的瞬间,回望技术的温度与价值。
本期嘉宾顾磊磊,将与我们共探——如何让AI系统真正贴合生物本能的感知逻辑?如何用“减法哲学”回应人的使用本能,找回技术的温度与方向?

顾磊磊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双聘青年研究员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2008、2011年于复旦大学获得本科及硕士学位,2016年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获博士学位并做博后,2021年加入上海交大做独立PI。在Nature (唯一一作)、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唯一通讯)、 Advanced Materials(前封面)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代表工作两次登上Nature News,入选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s、Nature Hot Topics、“2020年中国半导体十大进展”“香港十大创科新闻”以及“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金奖”等。
顾磊磊教授团队于近期发布了一款面向视障人群的可穿戴多模态视觉辅助系统,该系统融合了智能眼镜、电子皮肤和脚底训练等单元。整套系统围绕“以人为本”的软硬件协同创新,旨在为用户“减负”,提供更加自然舒适的使用体验。相关研究论文登上Nature头条。
高能前瞻——
《谁在定义视觉未来?顾磊磊:生物本能可能是终极算法》
文章目录:
1、关于科研方向
2、关于技术路径
3、关于人文理念与创新思维
「科研方向」
我们最终是想把“仿生眼”做成像眼睛一样,并且要达到“形神兼备”。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现阶段,大家都开始强调数据的作用,都觉得需要很多数据才能训练出理想的结果,但仿生或者类脑智能的研究却不大一样。
我们经常举一个例子,蜻蜓的眼睛很小,它的脑子总共才几毫克,但它是如何把身体控制得那么好的呢?我们能把无人机控制得像蜻蜓那么自如吗?其实,这正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我们看到这种对控制的不同,肯定是因为存在一些不同的机制。
「技术路径」
越复杂的系统,越要减法思维。
在关键信息上,我们一直是试图在做减法的,就是回到“视障人群到底需要什么”这个维度去思考。
其实“生物智能”也是在不停地做抉择、做平衡。当发现有个东西突然向我冲过来时,这时候我不管它是什么,下意识先躲开再说,这更像一种本能反应。所以,对于我们这套系统来说,这时候就要减少各种AI分析,先提醒躲开再说,躲开以后再分析到底是什么东西。
「人文与创新」
有些人考虑得更整体,有些人考虑得更局部,这就是科研的意义。
所以,“商业化科研”这个词听起来就像一个贬义词,也许是因为大家初心不一样,所以需要一些人去做宏大的事情,也需要一部分人做一些细小的事情。
我觉得还是要看真正的出发点——只要本心对,做什么事情都对;本心不对,什么都不对。
让我们随顾磊磊一起,探索AI贴合生物本能的可能路径,在本能尺度中,找回技术向善的方向。
(来源: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