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UP!》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旗下首份刊物,持续邀请全球AI及跨领域的先锋力量,共同释放思考的力量与智慧的主张,探究关乎技术跃迁、自我边界和未来文明的无限可能。
本期《WAIC UP!》以「AI: The Only Way is UP!」为题,回应当下AI飞速进化所引发的时代叩问:我们究竟希望AI驶向怎样的方向?
我们试图捕捉AI超越“工具理性”的微光时刻,在那些AI向上突破、向好生长、向善进化的瞬间,回望技术的温度与价值。
本期嘉宾涂津豪,将与我们共探——AI如何从工具走入日常,成为他认知跃迁的同伴?在没有工程背景的前提下,他又是如何通过人机协作反向塑造AI,揭开AI进化的另一重可能?

涂津豪
上海建平中学的18岁高三学生
曾获得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AI挑战赛第一名
开发出“Thinking Claude”提示词,并成功“复现”顶尖模型的思维链能力
在2024年阿里全球数学竞赛AI挑战赛中,涂津豪以34分(AI组最高分)击败563支队伍,他通过借鉴自辩论思想,让多个大模型进行多轮的“自问自答自验证”,从而寻求答案的最优解。
涂津豪在构建“Thinking Claude”提示词时,他将初始版本的提示词反馈给AI,要求其自行思考改进,经过多次迭代优化,使Claude 3.5大模型展现出类似当时OpenAI发布的o1思维链的深度推理能力,使模型在逻辑分析和创造性任务上的效果有了提升。
高能前瞻——
《从高中生到AI新星:涂津豪的大模型探索之旅》
文章目录:
1、AI启蒙与成长
2、我的大模型观
3、向未来
「AI启蒙与成长」
不靠“万能模版”,靠与AI持续对话后的“相互理解”。
起初涂津豪只是把AI当背单词的小助手,但随着使用深入,他逐渐抛弃“万能提示词”的模板打法,而是让AI更自然地响应场景:
“我认为这些模板没什么意思,它不是万能的,不适用于所有情境。我更偏向于意识流,如果要使用什么功能,我就直接写需求。”
这种试错与自定义的过程,也让他逐渐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模型交互逻辑,走出了“从用户到共创者”的第一步。
「大模型观」
大模型不只要思考,更要诚实地暴露它的思考过程。
在大量使用LLM后,涂津豪意识到,“思考过程”是决定推理质量的关键因素,让模型学会在不确定时“慢一点、查一查”,比单纯回答更重要。
“随着现在这些新模型的出现,我觉得保留并优化现有模型是比较合理的。比如,我现在觉得回答前的思考很重要,这类似于所谓的testing study。R1或者说o系列,它的技术报告里也提到,思考时间越长,任务准确率也就越高。”
「向未来」
我们不只是使用AI的人类,更可能是AI共进化的合作者。
涂津豪相信,AI不是神迹,未来AI将聚焦个性化服务、具身智能和科研助理等多个方向,做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搭子”或科研伙伴:
“未来的终极AI,宽泛来说就是能帮人类以人类的身份完成各种任务。”
让我们随涂津豪一起,回到“人-机交互”的真实现场,在少年与模型的对话中,看见AI时代下的成长路径。
(来源: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